作为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典型代表,火电这一传统的发电方式逐渐被清洁可再生能源取代是大势所趋。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大环境下,环保部官员所谓“水电污染比火电更严重”本是无需辩论的错误观点,但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这样的观点依然引来两争议——国内的水电因为长期急功近利的开发造成许多额外的环境影响,使其在中国并不比火电更受待见。
“水电污染比火电更严重”说法不靠谱
中国是全世界煤炭开采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的七成之多,其中耗煤量最大的是电力行业。中国三大电力公司2008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全英国。火力发电站效率低下、对煤炭过分依赖,是中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两大障碍。同时中国水电开发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坐拥庞大的水资源却任其白白浪费。一高一低,反映的是中国畸形的能源消费模式。
火电用煤是中国最大的空气污染及碳排放因素
中国煤炭的开采和消费量均排名世界第一,2009年的煤炭消费量已突破30亿吨,超过第二到第五位四个国家的消费量总和,中国的能源有70%左右来自煤炭,远高于26%的世界平均水平。在中国煤炭消费结构中,电力用煤比例最大。2001至2009年,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由6.5亿吨增加到15.6亿吨,所占比例由47.1%增长到51.7%。中国的电力行业是全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行业。
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影响中国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每年由于煤的运输,有至少1100万吨的煤尘飘入全中国各地的上空。而煤炭的燃烧更是中国最大的空气污染源,中国烟尘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的85%,氮氧化物的67%,二氧化碳的80%都来自于燃煤。2002年,燃煤电厂向大气排放汞的比重在五大排放源中高达55%。这些均成为国内诱发呼吸系统、心血管、恶性肿瘤等疾病的重要原因——每年中国因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呼吸系统门诊病例35万人,急诊病例680万人。
另外,煤的开采、贮存、选洗阶段还会消耗惊人的淡水资源,向周围的水系排放大量有害物质。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中国粉煤灰调查报告》称,中国火力发电产生的煤灰排放,已成工业固体废物最大单一污染源,煤灰所含多种可致病的重金属均超标。其中,中国煤矿每年产生的各种废污水约占中国总废污水量的25%。此外,煤炭经济还会造成酸雨、生态破坏、运输超载等诸多问题。火电作为上一代能源,造成的污染无可置疑,被替代亦是大势所趋。
水电是替代火电的主要能源模式,中国水电开发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一半
一般火力发电厂主要依靠燃煤、燃油、燃气来发电。燃料成本占到了火力发电企业生产成本的70%以上。而在发电过程中,火电厂的能源利用率仅为35%~45%左右。即便火力发电行业内不断进行产能优化,逐步提高发电效率,仍然改变不了火力发电不断消耗矿产资源的现实。随着煤炭价格的上涨,火电厂的发电成本还将上升。根据国家电监会的数据,2010年前三季度,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等五大发电集团火电业务全亏,亏损额5亿元至30亿元不等。
将能源结构转变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优先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能源利用的一种趋势。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零排放可再生能源。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水资源的开发任务,世界范围内,包含美国、日本、挪威、瑞士在内的22个国家水资源利用率均在80%以上,有53个国家在50%以上。其中挪威90%以上的电力都来自水电,巴拉圭则完全依赖水电供应目前。中国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到35%,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资源开发程度。
中国水电因无序开发负面影响多
从长期来看水电建设减少地质灾害,最终减少水土流失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水电开发密集的法国的地质灾害非常少,这种现象几乎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调查结果表明,凡是水电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就越好,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就越小。
国内水电污染源于缺乏完善的规划
任何形式的清洁能源都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水电建设会涉及到移民安置、泥沙淤积、生物多样性影响、下游水文、地质现象改变等问题。事实上,建坝过程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始终是水电建设关注的焦点。美国垦务局和陆军工程师兵团在哥伦比亚河中下游及蛇河上建有16座水电站,有12座电站建有鱼道,共建设了23条过鱼设施。发达国家的过鱼设施技术十分成熟,已陆续修建上万座过鱼设施,以保护经济价值较高的鲑鱼、鳟鱼和鳗鲡等洄游性鱼种为主。中国三门峡水库的泥沙问题,曾经在修建前就遭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水利工作者的质疑,并最终进行了改造。水电工程决策者和技术人员必须在建设工程前认真考虑和慎重处理这些可能遇到的问题,因为即便是清洁能源,面对无序的开发,也会产生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
国内水电项目好大喜功“先建后批”是祸根
2009年,环保部曾因影响生态否决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和龙开口水电站两个项目,一年之后这两个项目起死回生,重新获得环保部的批复。事实上,被责令停工进行整改的两家水电站并没有停止施工。在中国,“先建后批”已经成为水电项目的建设习惯,“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未评先批”的潜规则都已经不是秘密。水电工程往往在大坝截流前才报上级环保部门进行环评审批,此时水库对周边环境影响实际上已经形成,而一旦建错了地方,后患无穷。对此,在巨额投资和发展经济需要面前,被架空了的环保部门也无可奈何。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的环保意识不强。在发展经济利益和政绩的驱使下,即便发展代价巨大,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仍然有巨大的市场,在地方经济发展所需和环境保护要求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常常选择牺牲环境而保全经济。利益的趋势使得一些水电项目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地质灾害等问题上得不到充分的论证。这些都给日后环境污染的加剧埋下了祸根。
国内舆论妖魔化水电导致心理偏见
2009年下半年开始,西南地区出现几十年来罕见的极端干旱,部分地区连续8个月滴雨未降,有关干旱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一个流传广泛的观点是西南地区水电的过度开发导致了这场大旱。这是近年国内水电开发备受质疑的一个片段,妖魔化下的水电建设举步维艰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舆论和NGO的轮番攻势下,受破坏生态环境、改变地质结构等质疑的影响,新建水电项目核准处于停滞状态,部分通过核准的大型水电项目甚至也被叫停。
事实上国内对于水电的质疑大多源于三峡工程。而全世界早在三峡工程之前就已经建有多座规模相仿的水库,比如加纳的沃尔特水库,俄罗斯的古比雪夫水库以及加拿大的斯莫尔伍德水库,其生态环境作用到底如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验证,早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加拿大的深入调查研究表明,根据水库建设时间的不同,加拿大水电的温室气体排放仅相当于火电的1/17到1/50。而另一个水电开发较早的国家瑞士的调查结论,说明水电的温室气体排放仅为火电的1/300。
质疑水电作用的观点往往忽视了河流沿岸砍伐林木、陡坡耕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河谷地带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的现实,也不关心水库建成后,水库对水体的要求高于河流,治理库区污染更要先治理水库上游河流污染的需求。仅仅强调水电站、大坝产生的环境、生态问题,忽略了水坝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水电替代火电之后产生的巨大环境效益。如果水电建设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那些水电开发超过80%甚至90%的国家,环境应该更为不堪,而事实上这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比中国更好。
有人讨论水力发的电会影响音箱音质,这显然是一句笑话,夸大水电危害以证明其污染比火电严重同样如此。火电污染源自其能源性质,是无法更改的本质。国内水电污染来自无序、无度的开发,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环评来避免污染的发生。目前中国的能源需求摆在那儿,水电发展缓慢意味着火电建设和煤炭需求的增速。盲目鼓吹水电危害,误导宣传造成畸形的环保理念并不会对环境带来任何实质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