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不少企业受疫情影响,在复工复产后铆足劲儿搞生产、搞建设,试图提高效率将上半年的损失补回来。
位于董村镇李河口村的郑州嘉晟研磨制品有限公司分厂却不走寻常路:前不久刚购置了几十万的自动化智能设备,却因为设备智能化程度太高、太先进申请调货!
咋回事?
“现在车间里的工作人员都是同乡村民和贫困户,工人们适应这样的技术设备有难度,加上分厂刚刚建立,需要一个适应阶段,思来想去,先从基础设备入手最为合适。”郑州嘉晟研磨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说。
作为一家从事砂带制造加工的专业化公司,老板李伟居然“嫌弃”设备太先进?原来,这家公司是李河口村的“扶贫车间”,由于该厂位于村内,离家近、待遇好,吸引了同村不少贫困户前来就业,为该厂提供劳动力的同时,也让贫困户们能依靠双手脱贫。
怀揣一腔热血回乡办厂:“能把分厂建在家乡的土地上,让家庭贫困的老乡进厂务工,这样的公益项目值得去做!”
李河口村的扶贫车间项目自去年开始建设,由李河口村负责建厂房,并配备水电和办公设施,在全面建成以后,将所建成的厂院以租赁的形式交由企业使用。这样以来,企业缴纳的租金不但能为李河口村实现创收,同时也能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李河口村扶贫车间建设图片
扶贫车间建成之初
扶贫车间项目去年5月底建设完工,找寻合适的企业入驻成为村干部们的难题。此时,同村村民李伟平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李伟在郑州创业,所创办的郑州嘉晟研磨制品有限公司不但拥有良好的经济实力,还具备先进的生产工艺、雄厚的技术力量,如果能将扶贫车间划为企业分厂,必将两方受益。于是,村干部开始找到李伟商讨合作计划。
“一听是扶贫车间,我特别感兴趣。”李伟回忆道,“李河口村是我的家乡,能把分厂建在家乡的土地上,让家庭贫困的老乡进厂务工,这样的公益项目值得去做!”
今年年初,李伟与李河口村签订合同,将该处1038平方米的钢构厂房打造成郑州嘉晟研磨制品有限公司的分厂,扶贫车间项目正式启动。
“办厂就是为了‘办好事儿’,哪怕他们只是擦擦桌子、浇浇花,只要付出劳动就给他们发工资!”
在扶贫车间内一侧,《贫困户工资花名册》摆在十分醒目的位置,上面详细写着4名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工种、固定岗位工资。
贫困户工资花名册
“企业刚起步,目前只暂时容纳了4名贫困户就业。他们有些肢体残疾,有些不能说话,也有一些具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为此我们专门给一些老员工做了培训,让他们多照顾这些特殊工人。”李伟平介绍,现在每一位贫困户身边至少配备2名专业工人,这样互相帮衬才能把工作做好。
考虑到贫困户的特殊情况,李伟平尽可能地为他们安排相对轻松的工作。行动迟缓的工人负责厂房日常打扫、照料花卉、绿植;具有语言障碍的工人负责搬运货物……
“办厂就是为了‘办好事儿’,哪怕他们只是擦擦桌子、浇浇花,只要付出劳动就给他们发工资!”李伟平解释,相较之前的捐款捐物,能让这些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双手赚钱,既能体现企业精神,又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
为了这份“初心”,李伟甚至将几十万购置的自动化智能设备退货。李伟笑道:“对我来说,引进智能化设备是企业发展趋势,但传统的生产方式更适合现阶段。要想带动贫困户发展,就必须先给他们就业机会,多用家乡人,等他们逐渐适应以后再进行调整。”
“现在我们夫妻俩都在扶贫车间务工,每个月能收入6000元,这日子会越过越好!”
今年57岁的贫困户魏水灿在扶贫车间已工作了两月有余,尽管患有手部残疾、无法完全伸展,但干起活儿来却丝毫不弱。
“前不久听说扶贫车间招人,我主动联系村支书,希望能在厂里干活儿。”魏水灿说,“一开始担心自己身体不便,会耽误生产,但老板专门安排我负责最基础的砂带放置工作,让我能尽快适应。”
魏水灿告诉小编,自己虽是李河口人,但由于周边工厂少、适合自己的岗位不多,只能跑到好几公里外的大周接一些“散活儿”。现在自己能到扶贫车间就业,不但不出村就有活儿干,而且收入稳定,每个月还能拿到3000元工资。
在车间内,小编还见到了魏水灿的妻子,她正与技术人员搭配完成砂带转运工作。
“妻子不会说话,就业成为一大难题。现在我和妻子都在扶贫车间干活儿,两个人加起来每月能拿到6000元工资!”魏水灿提到此处满是笑意,“原来每天愁没钱赚,日子难过,现在我们夫妻二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往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户们虽然家庭困难,但干起活儿来特别起劲儿。”李伟感慨道,“回乡办厂以来,我深切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和父老乡亲的热情。下一步我考虑把郑州的总公司也搬到李河口村,到时就能吸纳更多的贫困户来厂务工,依靠双手脱贫。无论如何,扶贫车间都会一直做下去!”
作者:李焱
本文来源:长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