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省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万亿元,增长7%左右。苏州以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1%的GDP。
开发强度高、资源约束紧、转型任务重,如何腾出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土地空间?如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这是摆在苏州市委、市政府面前的新课题。
苏州市副市长陆春云说:“我们始终秉持‘两山论’,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动力,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既保障了群众环境权益,也为绿色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
目前,苏州全市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46820家,其中依法关停27822家,占59.82%;整治提升18998家,占40.58%。
“散乱污”企业环境影响大,经济效益差
现在的“散乱污”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曾是苏南乡镇企业崛起的代表,其中一些企业仍沿袭着30年前的设备工艺,几乎没有任何污染治理措施,普遍存在废水、废气和粉尘直排外环境等问题,附近群众反映强烈。
2016年底,江苏省启动“263”专项行动,苏州在组织暗访检查、媒体曝光过程中,发现被曝光的问题30%以上都是由“散乱污”企业无序排污造成的。
“散乱污”企业不仅对环境影响大,而且单位GDP占用的土地面积也远远高于苏州目前平均水平。
“我们这边有96家印染厂,占地2100亩,每年税收1.0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不到2000万元。再算算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真是不合算。”苏州市相城区副区长周立宏给记者算了一笔“大账”。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避免反复治、治反复
“‘散乱污’企业整治难点主要是在村一级,2017年我们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的综合整治协调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级政府和22个市级部门的责任分工,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整治压力和责任。”苏州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蒋勐说。
在相城区沈桥村小木材加工区,167家小企业已存在10多年,群众环境信访集中,限时依法关停搬离,难度很大。沈桥村党支部书记沈雪根首先征求村民意见,超过80%的村民对这些小企业关停搬离投了赞成票。
有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沈雪根心里有底了。他白天带着村干部们跑现场,动员企业主,晚上回来开会,就具体问题商量对策。经过不懈努力,2017年底,小木材加工区整体拆除,350亩土地全部复垦。
2017年至今,苏州“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已历时三轮。如今,各地均建立健全长效管理责任机制,完善了“散乱污”企业整治闭环管理措施,避免反复治、治反复。
苏州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还建立了“散乱污”企业(作坊)专项整治地理信息系统,对各整治区域地理坐标、整治计划、进展情况等相关信息,集中统一上图、动态准确反映、全程全面监管。
环境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既稳就业又促增收
甪直镇对“腾笼换凤”带来的经济甜头深有感触。“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镇上通过‘散乱污’企业整治腾退优化土地700多亩,其中有100亩统筹用于片区开发、地块上市、项目引入。从经济数据和劳动就业情况来看,2017年和2018年,我们镇工业经济增长都在10%左右,就业也保持稳定。”甪直镇党委书记姚东说。
甪直镇淞港村引入一家绿色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仅用了38亩土地,但产出可观。镇长陈菊林说:“预计建成后产能将超过两亿元,年税收可达2100万元,解决200人就业问题。”
村级财政收入由此也增加了。“2018年村民分红的股金每人增加了40元,村财政还为60岁以上的老人全额缴纳医保。”淞港村党支部书记顾海林说。
环境改善的数据也是实实在在的。吴江区对太浦河及支流区域的“散乱污”企业加大整治力度,促进了太浦河水质持续改善,2018年有4个月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下一步,苏州市还将持续强化镇村环境管理责任,保持‘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的高压态势,同时总结镇村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苏州经验。”蒋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