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2018年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和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单显示,我国有两家企业进入千亿级行列,潍柴集团2017年营业额达2581.87亿元,在国际零部件排行中排名第五。和旗下有陕西重汽等整车业务的潍柴集团不同,还有一家更加纯粹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华域汽车,凭借1404亿元的营业额,在国际榜单中排名第十一。
榜单的揭晓没有带来过多欣喜,相反,细究榜单,从规模上看,国内外差距依然明显。在2018零部件国际百强榜单中,千亿元级的企业共有17家,来自德国、日本、美国和法国零部件企业在数量上占据大多数,排名上也更加靠前,牢牢占据全球零部件企业的领头方阵。德国零部件巨头博世2017年营业额高达6085.79亿元。国际零部件百强榜单第15名德国舍弗勒的营收规模为1093.96亿元。国内零部件百强榜单前15名中,除了潍柴集团与华域汽车的营收规模在千亿以上,排名第三的北京海纳川为512亿元,第四名中国航空汽车系统控股有限公司为372.96亿元,其余10多家企业营收规模在150亿-260亿元之间。
盈利水平引担忧
“如果用盈利水平、研发投入等指标来衡量,我想情况不会这么好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表示,零部件企业的盈利水平、研发投入直接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能否由大变强。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预计,短期内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将实现持续但缓慢的收入增长,增速保持在3%左右,行业平均利润率则将稳定在7%。
业界的担心不无道理。特别是对零部件企业盈利水平的担忧,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活下来”。业界的担忧主要是基于对整车市场的不景气作出的,由于全球汽车市场“火车头”——中国汽车市场近两年增速明显放缓,由高度景气的整车市场驱动零部件产业迅猛增长的浪潮已逐渐褪去。特别是最近国内汽车销量连续下滑,9月销量239.41万辆,同比下降11.55%。10月狭义乘用车零售195.0万辆,同比下降13.2%。据预测,今年全年乘用车也将出现近30年来的首次下降。
无疑,整车市场的阵阵寒意将给零部件企业发出“凛冬将至”的市场信号。原来的零部件企业伴随着整车市场、整车企业的兴旺而分得一杯羹,今后由于整车市场的缓增长,零部件企业的竞争会加剧,同时面临着现有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困境,必然会带出一个问题,今后怎么“活下来”呢?
认准趋势提前布局
连续2年入围国内零部件百强榜单的87家企业中,约86%的企业实现年营收收入增长;其中营收增幅超过50%的企业共有11家,主要是为商用车提供变速器、柴油发动机的零部件企业;共计34家企业营收增幅超20%,除生产变速器的供应商外,主要集中在电气化动力系统、车载信息系统、车身电子等领域。
参考2017年国内零部件盈利企业的状况,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方寅亮分析认为,发展势头良好的国内零部件企业有三大共性特点,一是深耕主营业务,巩固原有市场与客户;二是紧跟市场趋势,提前布局电气化、车辆控制、互联与智能驾驶等新蓝海;三是全球化布局,通过海外收购、出口等方式增加新的业务来源。
显然,认清趋势是摆在所有零部件企业面前的问题,即市场趋势是什么?随着自动驾驶与纯电动汽车的日益普及,利润来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届时,由传统零部件、传统汽车、汽车金融和售后业务组成的传统利润池所占据的行业利润份额逐步会被“出行科技”蚕食,据罗兰贝格预测,自动驾驶与纯电动汽车的新型零部件(主要由供应商负责生产)的价值,将会达到纯电动自动驾驶汽车零部件总价值的50%。
现在,内燃机汽车的动力系统大多由OEM自主生产,但就目前来看,许多OEM会把自动驾驶与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及其它新型零部件的生产外包出去。倘若如此,未来,新型零部件的供应商将会成为大赢家。在新晋供应商中,各类企业层出不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从大公司到初创企业,从软件公司到服务企业五花八门。这些公司将带来各种新技术,包括自动驾驶汽车软件、传感器、发动机控制器、电池以及导航系统等。而根据记者的观察,目前牢牢占据全球零部件企业的领头方阵的跨国零部件头部企业,无一不是主动应对“出行科技”,并且在新能源汽车架构科技上发力,甚至有直接染指新能源电池业务的。显然,留给国内零部件企业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