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涂附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日本为何能够成为21世纪诺贝尔奖大国

关键词 日本 , 诺贝尔|2018-10-18 09:03:32|宏观经济|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摘要 日本在本世纪初制定的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1-2005年)中,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未来5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30人左右。”该计划刚公布时,曾遭受日本国内外的一片批评和...

       日本在本世纪初制定的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1-2005年)中,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未来5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30人左右。”该计划刚公布时,曾遭受日本国内外的一片批评和讥讽。但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进入21世纪后,每年的10月不断给日本带来惊喜。在刚过去的10月初,又有京都大学本庶佑教授荣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成为新世纪第19位获诺奖的日本人。

      从最受重视的自然科学领域三大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国别统计看,日本已经成为21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第二大国。如此巨大的进步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获奖人数井喷式的上升?是否应该归功于本世纪初制定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本文通过对日本走向诺奖大国过程的考察,对这些疑问提出自己的解释。

      日本走向诺奖大国的成长过程

      现代科学起源于欧洲、勃兴于北美,然后在亚太等世界各地传播发展。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别分布演变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轨迹。统计显示,在1901年-1949年,诺贝尔获奖者前六位大国分别为德国(44人)、美国(40人)、英国(37人)、法国(28人)、瑞士(13人)、瑞典(13人),欧洲占压倒多数。日本只有一位获奖者:1949年京都大学教授汤川秀树获物理学奖,实现了零的突破。在1950年-1999年,诺奖分布出现转折性变化,前六位大国分别为美国(208人)、英国(57人)、德国(30人)、法国(19人)、瑞典(16人)、瑞士和加拿大(均为8人),美国一国超过世界各国总和。这一时期,日本的获奖人数上升为7人,但与美欧强国尚有明显差距。

      进入21世纪(2000年-2018年),诺奖获得者的国别分布又出现新的变化。前六位获奖大国分别为美国(118人)、英国(24人,其中自然科学领域16人)、日本(19人,其中自然科学领域18人)、法国(12人)、德国(8人)、以色列(8人)。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美国与追随其后的欧洲各国的获奖人数差距扩大,与此同时,亚洲的日本、以色列进入前6位获奖大国。特别是日本,虽然获奖总人数仍少于美国和英国,但在自然科学三大奖项,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诺奖大国。

      值得注意的是,获奖时间与获奖成就的取得时间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差。从正式公布的各人获奖理由可知,尽管进入新世纪后,在三大自然科学领域诞生了18位日本人诺奖获得者,但是除了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教授在2006年成功创制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的6年后就迅速获得2012年生理学与医学奖,其他17位的获奖成就均发生在上个世纪的70-90年代。换言之,这些学者获得诺奖与日本政府在21世纪初制定的“50年30人”计划几乎没有因果关系。

      日本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诺奖第二大国的主要原因

      通过比较日本和各国获奖人数变化过程,加上对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和科研、教育体制的考察,笔者认为日本成为新世纪自然科学诺奖第二大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战后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准的显著上升

      19世纪后半期以后,日本在亚洲率先改革开放,使之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之一。诺贝尔奖官网的候选人数据库显示,早在20世纪初的诺贝尔奖开始时期,日本学者已经不断出现在最后候选人名单。但是,随后日本走上了战争道路,经历了惨痛教训。战后日本选择了和平发展,在官民协力和美国援助下从废墟中再生,并在1950年代-1970年代初实现了平均每年9%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1968年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至1980年代,几乎所有制造业领域的日本产品风靡世界。1985年五大发达国签订“广场协议”1年后,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值1倍,日本人均GDP上升到发达国家中最高水准圈。

      从前面第一节的考察可知,诺奖大国几乎都是各时期的高收入发达国家。这是因为;首先,高收入国家的国民需求更新更难,学者也往往面临更前沿的课题需要挑战。同时,高收入国家的劳动成本更高,面对后发国家的赶超压力,不得不更加重视技术的高度化,而诺奖重视的突破性基础研究正是引导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基础和源泉。其次,高收入国家,特别是高收入的经济大国财力雄厚,有条件支持费钱但不一定有用的基础研究。1980年代后,日本经济实力全面超过了英、德、法等老牌发达国家,已完全具备加强基础研究的条件。

      (2)日本政府对科学研究的一贯支持

      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显示,19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每年的研究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4%,常常名列OECD成员国最高水准,绝对额也长期保持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19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增长减速。进入21世纪后,日本近年的研究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被韩国、以色列超过,绝对额也与美国拉开距离,并且在2009年以后被中国大幅超越,但仍然保持世界第三位。同时,在经费分配上,强化了竞争机制,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获得了优先支持。

      日本基础研究的主力是大学和为数不多的高水平国立研究机构。每年直接用于基础研究部门的支出占GDP的比例保持在1%左右,优先保障国立大学和国立研究机构的运营。日本目前共有780所大学(国立86所、公立90所、私立604所)。23位自然科学诺奖获得者中,本科毕业于东京大学的5人(不包括文学奖2人、和平奖1人)、京都大学7人、名古屋大学3人、其他8所大学8人(各1人),这11所大学均为国立大学。有博士学位者的22人中,毕业于东京大学的7人、京都大学3人、名古屋大学5人、其他9大学(4所国立、1所公立、1所私立、3所美国大学)8人(有一人在两所大学取得学位)。从这23人取得获奖成就时的工作单位看,东京大学2人、京都大学5人、名古屋大学3人、其他国立大学(大阪大学、北海道大学、筑波大学)3人、国立研究所1人、私立大学1人、美国的研究机构5人、民营企业3人。这些数据表明,国立大学在日本基础研究顶级人才培养和前沿研究中的地位突出,没有辜负政府的支持和期待。

      应当指出,强调政府支持的重要性和国立大学的贡献绝非要贬低其他大学的重要性。特别是日本600多所私立大学承担着全国近80%的本科生教育和34%的研究生培养,庆应、早稻田等一批著名私立大学的毕业生已比绝大多数国立大学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可以说私立大学不仅已经成为培育日本各界应用型人才的主力,也为日本政府能够把宝贵的财政预算重点投入到国立大学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3)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研究者专业精神

      总体上说,日本有一个自由、公正、协作、求真的良好学术环境。特别是在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教研人员享有高度研究自主权。在研究经费来源上,主要有政府划拨的运营费(按校、所分配)、文部科学省学术振兴会科研费、政府各部公募课题研究费、企业委托研究费等,除了运营费以外,其他研究费均可自由应募,机会平等。

      日本的教研人员晋升为专任讲师以后基本上是终身雇用,论文发表数量方面的压力不大。如此宽松的人事制度缺少激励机制,的确有容易增生懒汉的一面。但是也有鼓励长期研究、保障研究信赖度等利点。幸运的是,受日本社会的“职人气质”影响,日本学者大多有很强的自律意识和探求真相、坚持不懈的专业精神。日本研究者的专业精神还表现在工作态度的一丝不苟和诚实,对实验、调查、计算、分析的各过程通常都会记录得相当详细。这样的习惯使得国际学术界对科学领域的“日本制造”高度信赖。当然,随着国际学术竞争的激化,近年日本也发生了以理化学研究所小保方晴子“STAP万能细胞”造假事件为代表的多起学术丑闻。但是被确认后,当事人均遭到严厉处分。特别是2014年的小保方事件中,除了本人被退职、博士学位被母校撤销以外,她所属的“发生和再生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笹井芳树(原京都大学医学部明星教授)也引咎自杀。学术界对造假行为的零容忍,维护了日本研究成果的国际信誉。

      值得指出的是,从23位日本自然科学诺奖获得者的学历来看,尽管本科毕业于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这两所传统名校的人数超过一半,但是获奖者的本科毕业大学已扩大到11校,其中不乏普通国立大学。对许多诺奖获得者的访谈也显示,作为研究者,探求的兴趣、诚实的研究态度和坚持不懈等专业精神比高考成绩和智商更重要。

      (4)从小培养学生喜爱探究、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

      和中韩一样,日本也有饱受争议的高考等各级升学考试制度。普通国立大学毕业的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曾对此严厉批判。不过,最近几十年来,日本私立大学声誉的逐步上升和招生形式的多样化,已相当程度减缓或分流了中小学生的考试压力。大多中小学校内开展了内容生动的学科教育、文体活动,并通过假期中的校外“自由研究”等传统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理解社会的兴趣和能力。

      对中国的启示

      以上分析表明,日本成为新世纪诺奖大国并非偶然。首先,战后日本的长期经济发展为推进基础研究提供了优越条件。其次,虽然2001年制定的“50年30人”计划与新世纪日本获奖人数激增几乎没有因果关系,但是日本政府对科学研究的一贯重视和支持功不可没。此外,日本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研究者专业精神,以及从小培养学生喜爱探究、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也是不容无视的重要原因。

      从日本走向诺奖大国的发展过程,可得到以下启示。

      (1)成为诺奖大国是一个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逐步提高的长期积累过程,面对邻国诺奖的量产,不必过于焦虑。只要伴随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科学研究,终会有收获的季节。

      (2)在东方国家,政府和国立大学在推进基础研究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虽然在研究开发支出总额和大学研究经费总额两项指标上,中国目前已经远远超过日本,但是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中等收入水准的经济大国。在科研内容上还必须把有关国计民生的应用研究放在首要地位。当务之急是要通过重建各类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评审、晋级方式,改变过度追求论文发表数量的浮躁现象,减少大规模的低水平基础研究,把基础研究经费重点投入到前沿领域和有开拓性、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3)要提高学术研究水准和国际影响,必须弘扬研究人员求真、诚实、持之以恒的专业精神。必须对学术造假行为实施更严厉的惩戒措施。

      (4)学校和社会要努力为少年儿童创造一个对科学萌发浓厚兴趣的环境。在研究生培养和专业教研人员录用时,不能光看学历是否亮丽,要为那些愿意为选择的研究领域奋斗一生的有志者提供更多机会。

      总之,只要遵循正常的发展道路,无须弯道超车,在可期的将来,每年的10月一定会更让中国人兴奋。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涂附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一钻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