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美国等消费国提供需求,而中国、德国和日本等生产国承接需求、负责生产。美国历次实施减税后,其国内需求扩张均使得进口增速显著抬升;受美国进口带动,德国和日本等生产型经济体对美国出口以及整体出口均大幅改善。
由于需要进口大量商品,消费国美国的商品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同时,生产商品的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则长期处于商品贸易顺差状态。比如,1990年-2016年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占GDP比重由1.9%走扩至4.0%。作为消费国的美国,其商品贸易逆差主要来自生产型经济体。比如,美国商品贸易逆差中,来自中国、德国和日本的占比分别达到47.5%、10.1%和9.3%,总和达到67%。
在1981年、1986年和2001年实施减税政策后,美国私人消费和投资增速均大幅抬升。作为消费国的美国,它需要进口更多商品以满足国内大幅增长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从美国进口的表现来看,在实施三轮减税过程中,进口增速均有明显抬升。比如,1981年实施减税后,美国进口增速由-10%大幅上涨至37%;2001年实施减税后,美国进口增速由-16%持续修复至18%。
若美国本轮成功推行减税,或与2001年保持一致,美国对矿产品、电脑及电子品、机械设备、化学制品、塑料及橡胶制品、基本金属和仪器生产等行业进口增速将趋于大幅改善。
受中国出口竞争力提高支撑,若美国本轮成功推行减税,中国的机电、化学制品、塑料及橡胶制品、基本金属和仪器生产等行业出口增速或将显著抬升。
一方面,2001年美国减税后,与美国行业进口改善相对应,德国和日本对美国的机电(机械和电子)、化学制品、塑料及橡胶制品、基本金属和仪器生产等行业出口增速大幅抬升。另一方面,2001年以来,中国在机电、化学制品、塑料及橡胶制品、基本金属和仪器生产等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幅提高。比如,中国在美国机电、塑料及橡胶制品、基本金属和仪器生产等行业进口中的占比已超过德国和日本,在美国化学制品行业的进口占比中超过日本、仅次于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