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加强大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的融通发展,实现相互合作,才是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最佳路径,也是让市场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举措。
“《中国制造2025》绝对不是光指大企业,制定相关方案和支持措施时千万不要只瞄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要予以充分支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李克强说,“许多中小企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制造2025》是中央层面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规划性文件,对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多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智能经济、信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助力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
实施《中国制造2025》,很多人一直认为是大企业的事情,特别是我国大企业往往集中了人力、财力、信息、技术等因素,又有国家支撑,所以在实施国家规划的《中国制造2025》大项目时,似乎具有更多的比较优势。然而,仅靠大企业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也就是效率的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佳水平。加强大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的融通发展,实现相互合作,才是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最佳路径,也是让市场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举措。
正是基于此,5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积极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结合,鼓励制造、电信、软件等企业跨界合作,发展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笔者认为,上述举措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首先,这是发挥各类市场主体比较优势的重要路径。市场机制最大的好处就是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具体到《中国制造2025》来说,大企业有资金、技术等优势,中小企业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活力意识更强,它们之间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融通互补。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讲的那样,“中国大中小企业正在走一条融通发展之路,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
其次,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大中小企业的合作与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战略,涉及到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没有政府力量的参与,只依靠市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政府搭建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目前国务院决定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和智能制造示范区,支持在政策和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形成智能制造创新氛围和产业集群,就是有效的举措。
最后,政府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可以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参与《中国制造2025》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实现大中小企业的合作与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松绑和服务措施的跟进,以及产权的明晰等。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同时完善市场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收益分配机制。可以预期,这些措施对于优化发展环境将会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