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高的“世界工厂”。然而,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基本上还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同时还要面对高能耗、低效率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出于对高端市场的追求,一些企业走出国门,试图通过对海外高端品牌的收购来完成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但是迄今我们看到成功的案例寥寥可数。
而国家发改委一项调查报告更透露出隐忧:目前超过九成的中国企业不搞自主创新,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非常高。对外技术的依赖,以及不断提高的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压缩着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空间。
海外并购不能占据高端;引进技术设备,也无法形成高端。那么中国发展高端制造业的路到底该如何走呢?
高铁自主创新的成功似乎可以带来一些启示。
中国南车自主研制的时速300公里及以上高速动车组已经实现批量生产,电力机车也从直流时代跨入世界最先进的交流时代。中国仅用3年时间,就走过了国外需要30年时间走过的路程。
相关专家表示,这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努力,更大的一方面还是国家的政策导向,4万亿投向基础设施,2万亿投向轨道交通,对装备制造业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第三点是铁道部的具体政策扶持,特别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前期,基础转让费都是铁道部出的,为企业的发展既有具体政策的扶持,又有具体市场的支撑。
某种意义上,高铁的自主创新模式似乎也为中国发展高端制造业指出了路径。中国企业资金有限、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不足,高铁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国家意志在集成创新上的重大意义。
中国发展高端制造业,要以重点的几个高端制造行业为主,由国家出面,组建大协作基础研究班子,以国家队带动,统筹全局,避免力量分散以求突破。比如大型飞机的制造技术,就由国家出面,组建国家公司,吸引不同人才,不同体制的科研力量加入进去,以大协作的方式共同推进发展。
其实大项目不仅是中国,在国外也是众多厂家参与,这个过程是如何有效进行协调,怎么进行科研和重大项目的管理是关键。国外经常称之为产业联盟。包括一些重大项目,比如大飞机,宇航项目。
有专家表示,发展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应当围绕掌握核心技术的战略目标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
政府应当协调或出面组建若干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政府采取供给与需求双向激励政策,通过研发资助、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手段强力支持技术创新。中央政府也应当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区域创新系统,引导和支持地方政府将力量用在促进技术创新上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也就是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办技术攻关和推进产业化的大事要充分集中全社会的力量。但这显然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背后需要依托很多力量。包括自主创新的环境问题,科研政策问题,税收问题和金融问题。
总而言之,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关键还是要立足于自主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要依托重点工程,继续利用这种模式推进这种自主技术的高端装备制造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