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0多年前,东莞虎门镇通过引进外资,创办全国首家出口加工企业之后,便开始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三来一补)闻名于世。这种外商出钱、出技...
30多年前,东莞虎门镇通过引进外资,创办全国首家出口加工企业之后,便开始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三来一补)闻名于世。这种外商出钱、出技术,东莞出劳动力、土地和厂房的模式,撑起了东莞“世界工厂”的称号。多年来,东莞形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造纸及纸制品等各类制造业的“代工厂”。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让依靠“三来一补”发展的东莞迎来“梦醒时分”。过去主要依靠人力、土地和环境投入等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走不通了,东莞走上转型之路。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压力面前,如何转型?
2013年开始,东莞市委市政府每年的“一号文”都聚焦实体经济发展,给市场主体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并出台重要战略和配套举措。
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企业,引进大批创新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自主研发和品牌化建设得到东莞制造业前所未有的重视,产品的升级也让一批传统代工企业走向价值链中上游。进行简单加工组装的“代工厂”正成为过去,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渐成气候,一座座现代化“梦工厂”正呈现在我们面前。
2015年,东莞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经济总量一举突破千亿美元,增速达到8%;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47%、36%;传统制造业则从2010年的22.9%下降到18.8%;进出口增幅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广东地级市第一,仅次于广深;986家创新型企业,28家创新研发机构,30多家创新孵化器的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茅。
2016年5月,国家把东莞纳入全国12个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成为广东省唯一入围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