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5年中国经济年报19日“出炉”,该如何评价这份“成绩单”?2016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各项宏观政策和改革举措需作哪些前瞻性安排...
2015年中国经济年报19日“出炉”,该如何评价这份“成绩单”?2016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各项宏观政策和改革举措需作哪些前瞻性安排?经济界人士带你一窥究竟。2015年:稳中有进、进中有创、创中提质
从第一季度的7%温和回调至第四季度的6.8%,全年经济增长6.9%,实现了“7%左右”的年度增长预期目标;就业、消费、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稳”字当头,均运行在合理区间;服务业占据“半壁江山”,消费作为稳增长主要力量的地位更加巩固……19日公布的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勾勒出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图景。
“6.9%的增速来之不易。”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在19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这一增长速度符合中高速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发展阶段与发展周期的现实,保持战略定力,创新宏观调控的结果。
过去的一年,世界经济仍处深度调整之中,呈现出低增长、不平衡、宽震荡、多风险的特征,进而波及中国经济。国内进入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关键阶段,潜在增长率趋势性回落与长期结构性、短期周期性问题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去年外需收缩等超出预期,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顶住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得益于统筹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断创新宏观调控,坚持推进深化改革,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
在增速趋稳的情况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新兴动力进一步积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有创、创中提质。”王保安如是概括去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统计显示,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至50.5%,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税收贡献增大,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6.4%,比上年大幅提高15.4个百分点,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快于东部地区,区域结构协调性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工业快4.1个百分点。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表示,对照“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预计经济社会发展24项主要指标基本都能完成,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6年:有信心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国内外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显现,下行压力依然不小。
从国际上看,由于全球范围内产出能力过剩、自由贸易进程放缓、全要素生产率下滑等因素叠加,今年世界经济仍将艰难复苏,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任重道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认为,美国由量化宽松周期转向升息周期,国际油价不断跌破新的价位等因素,都加剧了全球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
从国内观察,随着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一些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和风险点会“水落石出”,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衔接还存在多重制约。例如,截至去年底,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在近四年的时间里连续下降,部分企业承受较大经营压力,其中钢铁、煤炭行业尤为突出。
王保安坦言,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推进的过程中,部分行业可能还会延续下行状态。但应该看到,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动力正加快孕育成长。“综合这些因素,我们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仍将平稳增长。我们对此是有信心的”。
张立群说,经济政策有一定的滞后影响,此前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举措今年将继续发挥稳增长作用。从最新数据观察,“三驾马车”中,消费将继续稳健发力,外贸显现低位走稳苗头,在楼市回暖、投融资制度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加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投资有望降中转稳、稳中逐步回升。“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平稳开局”。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去产能可能对近期经济带来一定冲击,但将促进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2016年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随着前期大量稳增长政策逐渐释放效力,配合当前政策加力增效,全年经济增长很可能前低后稳。
创新调控方式推进结构性改革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中国经济走势引人瞩目。
“在经济向新常态转换过程中,不能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必须探索经济管理新的路径。”曾培炎表示,针对“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任务,要衔接好供给侧和需求侧,准确识别、预判、化解风险,创新完善政策工具箱。
他建议,建立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相平衡的调控模式,扭转结构性过剩与短板共存的状况;通过要素市场改革降低劳动力、资金、土地、能源和物流成本,选准补短板突破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和环境;从现有基础设施“硬投资”中,拨出相当比例投向创新研发、人力资本等“软投资”。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一方面要推进供给侧改革,更加注重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过去主要通过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另一方面也要推进需求侧改革,例如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去产能”被列为今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经济学家刘世锦认为,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要素的流动、重组与优化组合,纠正要素资源的扭曲配置,全面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由于目前中国钢铁、煤炭等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而这些部门国有企业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
有专家认为,无论是化解过剩产能,还是处置“僵尸企业”,一方面要尊重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政府还是要有适当的支持和引导政策来加速市场出清,要建立一个基于市场的长效化退出机制。同时,去产能必然涉及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需要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稳定器”的作用,并有效控制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说到底,还是要依靠改革完善相关的制度与规则。”张立群说,目前我们已经推出不少改革举措,下一步必须要在落实上下功夫,破除顶层设计与实际落地之间的梗阻,使改革在微观层面切实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