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产业生态,这个词近两年开始频繁出现在业界话语体系中,令人关注。什么叫产业生态?上世纪80年代有物理学家模拟生物新陈代谢和生态系统循环,提出产业生态学,其实那是一门对可持续能力研究的...
产业生态,这个词近两年开始频繁出现在业界话语体系中,令人关注。什么叫产业生态?上世纪80年代有物理学家模拟生物新陈代谢和生态系统循环,提出产业生态学,其实那是一门对可持续能力研究的科学。如果我们借用这个很学术的词,来比喻制造业的生存状态和环境,大概就是现在业界流行的词义了。为什么要重塑产业生态呢?因为当下的生态出现了问题,已经渐渐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动力。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和近几年的市场变化,暴露出我国制造业的许多问题,其中“浮躁”是个突出问题。静不下来,沉不下去,慢不起来,直至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弯道超车、一夜暴富的投机心态比比皆是,你销售额做10亿,我做50亿,他就100亿。这种现象不仅出在下面,也相当程度地表现在上面;不仅表现在经济界和产业界,同样也出现在科技界和学术界。上下左右,前端后端,存在范围相当广泛,可以说这是一个软环境的问题,或者干脆就是产业生态问题。
由心态而生态,从精神层面到物质层面,一旦形成氛围成为环境,矫正重塑就很难。现在经济运行形势严峻,市场如严冬般寒冷,前些年的浮躁心态也因此转变成对高增长的急切期待和对政府刺激措施的被动依赖,仍然静不下、稳不住。因此,重塑制造业发展健康生态,应该是中央政府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受邀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做学习讲座,解读《中国制造2025》。他说:“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至少30年的不懈努力。”有意思的是,题面上是2025,但中央政府的战略发展路线图已经部署到2049年,2025年只是第一个10年。且看:第一步,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如何将规划变计划,计划变行动,行动变效果,苗圩说,要“积小胜为大胜,一步步扎实往前走”。
越是望得远,便越是走得稳。当中央政府的战略坐标在向前伸展30年的纵轴上定位(横轴为世界范围)时,左右发展速度的心态便要更加稳重坚实。从大国到强国,还有系列短板要补: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二是基础配套能力不足;三是部分领域产品质量可靠性有待提升;四是高端产能不足,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而对于真正体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的现状,我们要有充分认识。认识差距是要正视差距,真正的勇气来自对现实恰如其分的认知和把握。
由此想到不久前在欧洲国际机床展上见到的一家意大利公司,他们展出的一款可实现无人化运行的自动化加工单元,吸引了业内专家的注意力,用户买一台机床就相当于买个工厂。该产品集车、铣、钻、拉削、磨于一体,结构相当复杂、紧凑,效率极高,每小时可生产530个成品,质量、一致性不合格率在2‰以下。这个公司员工仅几十人,1985年就开始专注于此类零件的加工。数十年经营,还是几十个员工,没有扩大;数十年进步,只是做某类零件加工,没有多元化。积30年努力,这家小企业所达到的产品研制境界,难道是加个互联网配个机器人就可以达到的吗?
可见,要真正抵达2049制造强国的彼岸,我们更需要的是由韧性和定力重塑的健康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