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属3D打印是工业3D打印发展的新趋势,未来三年将带来设备价格、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设备的精密度、稳定性将显著提高,技术趋于成熟。金属模具和个性化金属产品直接打印将是...
“金属3D打印是工业3D打印发展的新趋势,未来三年将带来设备价格、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设备的精密度、稳定性将显著提高,技术趋于成熟。金属模具和个性化金属产品直接打印将是一大趋势。”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预测。 聚焦工业3D打印,第四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暨博览会将于2016年5月31日至6月2日在上海举行。罗军在日前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表示,本次会议将以“3D打印+,构建3D打印生态链”为主题,深入推进3D打印与工业设计、科学普及、示范应用、教育培训、创客、生物医疗、文化创意、时尚艺术等领域的深度结合。
我国全球应用占比仅为10%
尽管金属3D打印热潮已经提前涌现,但是真正普及应用大概还需要5~10年。罗军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金属3D打印的普及应用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是否成熟、设备的稳定性、精密度;二是材料和设备的价格至少下降30%~50%。
“国内金属3D打印企业一下子涌现10多家,但真正具备一定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并不多。国际化的研发人才严重短缺,投资严重不足,将进一步拉大我国和国外同行的差距。”
罗军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在3D打印应用方面,我国仅占全球的10%,而美国却占全球的接近40%,欧洲占全球的30%。欧洲和美国主要在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占比较大(功能性产品运用)。
在技术方面,美国继续保持在非金属领域的领先地位,德国、英国继续保持在金属领域的地位。
在政策支持上,美国和欧洲政策的扶持力度比较大,起步早,而我国从今年开始才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加以推进。
在人才方面,由于3D打印涵盖材料、机械、软件等多个领域,加上我国缺乏原创技术,国际化研发人才严重短缺。
生物3D打印技术取得突破
从生物3D打印应用看,生物3D打印技术已取得阶段性突破,标志着生物医学3D打印时代提前来临。生物医学3D打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而我国生物医学3D打印技术整体优势并不明显,个别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生物医学3D打印的前景非常广阔,但不是短期就能够见效的,是一项长线投资。”罗军认为,生物3D打印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持续的资金投入,二是国际一流的研发人才。
从桌面机发展看,由于桌面打印机投资小、国外技术开源,上百家企业蜂拥而入,竞争将白热化,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剧,价格战将很快打响。罗军表示,我国整体上与国外桌面打印机技术差距明显缩小。目前,桌面打印机和材料价格大幅降低,技术趋于成熟,进学校家庭将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桌面3D打印机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外观将更为时尚,与互联网结合更加紧密,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功能将更多元化,环保型材料价格更低,品种更多。
3D打印进入快车道
“3D打印的关键在应用,只有在广泛的实践应用中,我们才能发现3D打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比较优势,也才能发现3D打印技术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罗军强调。
基于此,第四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暨博览会将重点围绕四大专题展开深入讨论:一是工业3D打印专题,涵盖金属3D打印机时代是否已经到来;金属3D打印的市场究竟有多大,还有哪些技术障碍等议题。二是生物医学3D打印专题,涵盖生物医学3D打印技术是否取得新的突破;3D打印器官、细胞、软组织还有哪些技术需要突破;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哪些政策障碍等议题。三是在举国上下推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3D打印如何有所为,如何与创新创业充分结合。四是材料专题。
尽管目前已经有1000多种材料可以适用于3D打印,但是,在生物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罗军表示,从今年国际国内3D打印市场发展来看,明显感觉到3D打印开始步入快车道,3D打印产业发展已由概念认知阶段开始向应用阶段快速转变。
第一,3D打印进学校的步伐明显加快,国内大概有接近1000所学校不同程度地购买了3D打印机,建立了3D打印教室;第二,工业3D打印的市场增速加快,今年国内市场预计将至少销售500台工业3D打印机(含金属和非金属,其中金属3D打印机预计突破100台);第三,生物医学3D打印好事频传,蓝光英诺的国家863项目生物医学3D打印机打印血管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生物3D打印肝单元技术取得重大技术进步,康奈尔大学开发出可以打印人体器官的材料等,标志着生物医学3D打印正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任何一项新科技都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科学普及和示范应用的过程。”罗军介绍,由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协会、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日前在青岛高新区搭建的3D打印开放式服务平台、3D打印在线平台、3D打印教育培训平台,目前已运行半年,在构建3D打印生态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围绕3D打印生态链的构建,第四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暨博览会预计展览面积将首次突破1.7万平米,将有来自全球近200家3D打印企业参展。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暨博览会曾先后在北京、青岛、成都、旧金山成功举办三届年会和美洲峰会,是全球3D打印行业规模最大的展会活动,在科学普及3D打印、深入推动3D打印示范应用,促进3D打印国际间对话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报道
我国3D打印技术应用取得长足进展
刚刚总装下线的C919大型客机的机头窗框是3D打印的,今年9月成功发射的“浦江一号”卫星的天线支架也是3D打印的……
日前,在上海召开的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示了我国3D打印技术应用取得长足进展。
在中国工博会的科技展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展示了多件用3D技术打印的产品,其中包括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机头主风挡的窗框,银灰色的流线,优美而厚实,系采用“同轴送粉”技术用钛合金材料3D打印而成。
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展人员焦宗戈介绍,目前,北航采用激光增材(即3D打印)技术已经制造了50多种规格、数百件大型关键构件,在飞机、航天器、燃气轮机、汽轮机等十多种装备工程中得到实际应用。此次展示的还有一架飞机机身的整体钛合金框,3D打印面积达5.02平方米。
经过近20年攻关与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大型金属增材制造“变形开裂”预防、“质量性能”控制等关键技术,自主建立配套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使我国一举成为掌握大型关键金属零部件增材制造技术并成功应用的国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也展出了多种型号3D打印的航天零部件,如高性能碳纤维接头铝合金、铝合金空间转位捕获杆、散热器等。今年9月,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设计的“浦江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已在国内卫星上首次应用了3D打印的产品,其天线支架采用了钛合金材料的3D打印成型产品。
据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专家、上海市增材制造协会会长王联凤介绍,采用3D打印的航天零部件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出于卫星快速研制、降低成本的需求。原来生产一个卫星支架需要四个月的生产周期,而采用3D打印仅需要三天。一天完成打印成型,两天开展性能检测检验。目前,“浦江一号”已在轨运行并正常工作,这表明3D打印支架的各项性能指标与传统机加工制造的支架性能相当,完全能够满足设备指标要求。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