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现减速不减势、提质又增效的经济发展目标。全面创新将在引领中国发展大势、提升经济质量效益上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保持了30多年平均增速达9%以上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较大的工业产品制造国、较大的货物贸易国。各种新成绩、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前所未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入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效益的新阶段,也完全符合中国经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发展特点。
西方经济学中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把经济增长的来源归结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三大投入要素,其中技术进步是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的关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革故鼎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可以说,全面创新将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驱动力。
科技创新将提升各类经济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中国经济的创新活力正在不断显现。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2000至2012年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总数比重从3.8%提高至27.8%,对全球总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中国已成为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数控机床等众多类型高科技产品的全球最大市场。高度重视研发投入、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已经是众多中国企业家经营发展的基本共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科技创新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各类经济要素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将不断重新配置,形成更高的产出效益。
体制创新将营造转型升级的市场空间。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改革开放的直接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实施负面清单、建立自贸区、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企业资质认定等每一项经济改革措施,都带来市场的积极回应和投资者的热情参与。打破限制经济发展活力的藩篱,给企业家的聪明才智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社会财富源泉得以充分涌流。
观念创新则将汇聚起市场主体强大的创业创新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市场中的创新小溪汇成全社会的创新洪流,离不开认识上的创新。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激励下,人们的择业观念、市场观念正在逐步发生转变。2014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达到365万家,日均新增1万家。高校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年提升,一大批创业企业受到热捧。市场观念的多元化将推动就业多样化、创业常态化,每个市场主体、每个人都将更加主动地寻找兴业机会,更加自觉地改进经营管理,成为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的积极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