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航工业黎阳典型人物系列报道之十七赤诚之心托起战鹰腾飞之梦——记全国劳模杨筱莆怀着一种敬慕,2014年仲秋的一天,笔者
中航工业黎阳典型人物系列报道之十七赤诚之心托起战鹰腾飞之梦——记全国劳模杨筱莆 怀着一种敬慕,2014年仲秋的一天,笔者走进居住在黎阳公司叶片分厂家属区的杨筱莆家。简朴的家里,书柜上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特别醒目,在这些证书中间,笔者见到了一张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劳动模范”证书。在黎阳,年轻的员工们很少有人知道杨筱莆是谁?以前从事什么工作?他们不会想到,这个1919年出生的高龄老人,竟是那样的不同寻常,他不仅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的设计制造,而且第一个在抛光机床上抛出了配装飞机的发动机叶片。
眼前这位个子不高的上海老人,满脸风霜,娓娓道出了他的生平:幼年凄苦,家中无钱供他读书,14岁便在沈阳的一家工厂给资本家当徒工;1952年,在沈阳某厂从事抛光工作;1954年调到黎明厂从事表面处理和抛光;1956年5月1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进京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66年响应中央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来到贵州参与了新艺机械厂组建,并一直工作到1977年光荣退休。
50年代初期,当时的中国是一穷二白,满目疮痍,没有工业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新技术,更缺乏航空制造的专业人才。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要想在一片瓦砾上打造出第一架战斗机谈何容易,可谓是比登天还难。但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杨筱莆和他的同事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飞机成功送上了天。
由于当时的发动机叶片大多“肥头大耳”,加工余量大,而叶片型面抛光是叶片生产线上工艺要求高、牵制作用强的一道关键工序。当机械加工无法完成时,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采用在砂轮机上用手工抛光的方法一点一点地磨,一点一点地抠,进行打磨。一件1千克多重的毛坯叶片,成品只需它的重量的一半,42件合格毛坯为一个批次。从1千克毛坯到0.5千克成品,42件毛坯必须用人工抛掉21千克,劳动强度和工作量可想而知。
面对困难,用杨筱莆的话来说,“只有横下一条心,干到死也要抛出来”。没有简便的加工方法,没有先进技术,没有省力的加工方法,更没有多余的时间。杨筱莆清楚地知道任务是什么、该干什么、怎么干。面对粉尘大、通风设施不完备的落后工作条件,杨筱莆硬是一头扎进车间,严把关键件、重要件、重点工序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质量创新工作,每天在抛光机前一坐就是20多小时,在加工过程的点点滴滴里摸索、积攒着经验。针对叶片划伤、叶片超差、叶片返修等问题,重点做好工序开始前的梳理,找出叶片加工过程中不受控、不稳定的因素,及时改进和消除。通过不断强化细节管理,终于,他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的第一台发动机的第一件叶片。在现场,挑剔的外国专家仔细鉴定后,对着杨筱蒲竖起了大拇指,一个劲地夸赞他抛得好。全工段、全车间、全厂沸腾了,大家都知道这将意味着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的成功制造指日可待。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工人们边干边研究,不断扩大成果,从最初的抛成一件叶片需用2个多小时,逐步缩短为40分钟,最终达到28分钟完成一件。
1956年7月19日清晨,某飞机首飞,聂荣臻元帅兴致勃勃地赶到沈阳亲自剪彩。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一架机身前部印有鲜红“中国0101”字样的银色战斗机腾空而起,现场所有的人都万分激动,很多人留下了幸福的泪水。飞机试飞成功,杨筱莆却病倒了。医生告诉大家他得了矽肺病,医生从他的肺里取出了金属尘块,那是长期从事抛光工作的结果。当杨筱莆听说飞机顺利上天后,眼里噙满了泪水。他说,能把这一梦想实现,是他这辈子最高兴的事。
平凡岗位写就忠诚,杨筱莆的事迹鲜活地解读了老一辈航空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显得尤为可贵,因为它是融进生命里的精神,是融进历史和责任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