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低于去年9.7%的水平。面对这一变化,有人淡定有人忧。担忧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动能已经透支,增长高速列车即将&l...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低于去年9.7%的水平。面对这一变化,有人淡定有人忧。担忧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动能已经透支,增长高速列车即将“急刹车”;淡定者则认为,风险确实有,但没那么可怕,中国经济增长有望更趋平稳。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经济新常态的两种不同理解和态度。一种是消极的、片面的,只注意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注意到潜在风险渐浮水面;另一种则是积极的、全面的,在看到速度“下台阶”的同时,还看到发展质量“上台阶”,看到新常态正在给我国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无论是从发展的现实还是从潜力考量,我们都应用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眼光来看待和认识新常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3个季度,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表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不仅如此,转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将转向创新驱动,未来经济发展面临更多不同以往的“创新”机遇。比如,技术创新与改造升级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增加值率还比较低,传统制造业尤甚。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不会产生以往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而且还能以小投入拉动大产出,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和驱动力。又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和由此带来的经营模式创新,对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正在产生颠覆性影响。今年“双11”,仅“天猫”一家就创下571亿成交额的奇迹,基于互联网的业态创新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麦肯锡早前的一份报告分析,在中国每1美元的网络消费,还可额外产生约0.40美元的增量消费。
还要认识到,我国经济具有很强的韧性。东中西的发展差距大,既是不足,也是潜力所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使得国内需求向上空间无限。而且,我国宏观调控的创新理念、方式和形成的新经验,也有助于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继续拿到“好成绩”。
新常态,新机遇。总的看,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在于以改革清除制约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等的体制机制“藩篱”,主动适应新变化,加快打造经济升级版。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新机遇、掌握主动权,为新常态下开启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