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临近年底,各地纷纷开始着手明年经济筹划和安排。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观念转变和较严峻的经济下滑形势,各地已经改掉了以往增长指标层层加码的“惯例&...
临近年底,各地纷纷开始着手明年经济筹划和安排。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观念转变和较严峻的经济下滑形势,各地已经改掉了以往增长指标层层加码的“惯例”;相反,绝大多数省份在确定明年经济增长目标时更趋谨慎。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30日,无一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速达到全年经济目标。其中与目标最近的是重庆,今年前3季度经济增速为10.8%,距离目标有0.2个百分点。有的省份则差距较大,比如黑龙江今年前3季度实际经济增速与目标差3.3个百分点,只有5.2%。
在全国层面,刚刚出炉的PPI连续32个月负增长,CPI持续在2%以下的低位运行,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一个月内密集批复了16条新建扩建铁路、5个机场,总投资金额近7000亿元。
持续关注中国经济走势的人士可能都有印象,今年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部署,基本上在“必须保证完成目标”和“适应经济新常态”之间来回摆动:当经济指标比较严峻时,强调“发展”多一些;当指标比较稳健有力时,强调改革和结构调整多一些。这种看似“随风倒”的政策取向,实际体现了高层“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行稳致远”的政策主轴,并不矛盾。
在剩余的近两个月乃至明年一季度,政策会更偏重哪个方向?我们认为,强调“发展”可能更重一些。
从国内形势看,目前CPI低位运行,PPI持续负增长,通胀威胁已经转为通缩威胁。本周四,国家统计局还将公布10月投资、消费和工业增加值等诸多宏观数据。从目前机构预测来看,10月这些数据难有改观。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四季度投资增速仍会继续放缓,且这种趋势会延续至明年,并拖累明年经济继续下滑。”
从国际形势看,美国退出QE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暴跌,显示全球经济仍然比较孱弱,回暖尚需时日。这种通缩势必通过一定形式传导到国内。
要保持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今后适度加大投资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尽管增加货币供应量和扩大投资为管理层和许多经济学家忌惮,但知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体量已经增大,流通货币也应相应扩大。“当前物价大幅度上涨没有基础,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具备条件,这个时候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厉以宁的分析有一定合理性。
适度扩大投资,除了正在加大力度的铁路、机场、特高压工程等领域外,水利、环保、城镇化等领域也应成为投资重点,一方面可以弥补多年的欠账,一方面使经济不致过分失速。不能谈“投资”色变———特别是在通缩阴影渐显的情况下,及时而有力的投资支持,对保持中国经济这辆“自行车”不倒,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