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工信部前两天发布了第二批2014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共涉及钢铁等十个产业132家企业。而第一批名单的公布也仅仅在一个月之前。在此期间,工信部还公布《部分产能严重过...
工信部前两天发布了第二批2014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共涉及钢铁等十个产业132家企业。而第一批名单的公布也仅仅在一个月之前。在此期间,工信部还公布《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行业项目建设实行产能置换。号称史上最严的环保考核标准也在近期公布。密集的治理产能过剩的政策出台,既彰显政府整治的决心,也从侧面反映出产能过剩的确是非常严重。产能过剩,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工厂的潜在产能与其实际产量之间的差值。按照经济学家称,健康且创利的产业的产能使用率应当在85%左右。但是,国内的传统制造业或多或少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去年,工信部点名的产能过剩行业多达19个,其中又以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造船五大行业最为严重。
产能过剩可以说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久治不愈的“痼疾”。如果翻开五年前甚至十年前的新闻,你同样在钢铁、水泥、电解铝这些行业身上发现“产能过剩”的字眼,只是产能的规模和过剩程度在逐渐地增加。
所谓“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这些行业出现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当然也并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不过,08年出台的“四万亿”计划,绝对算得上是这些产能过剩行业愈演愈烈的重要推手。其时,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建设为已经深陷产能过剩泥潭的钢铁、水泥等行业打了一剂强心剂。这一举动让这些行业不顾早已发虚的身子拼命扩张。早在2012年9月,中钢协名誉会长吴溪淳就在公开场合表示:“产能过剩不能全赖钢企,没有4万亿投资哪有如此高的产能?”
而现在,那些疯狂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但留下的愈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面对。实际上,国家并没有弃之不管,反而相当积极地出台了一系列控制钢铁、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调控措施。很可惜的是,这些调控政策,很难说有什么效果。
以钢铁业为例,北京计划2017年消减8000万吨钢的过剩产能。而河北,既是钢铁产能绝对大户,又离北京近,自然成为试点地区。为了表示服从中央政府政令,河北去年底发起了“周日行动”,派出拆迁小组爆破了15个钢铁厂的高炉,获得的成效非常“显著”,一下子消减了680万吨。
事实是,这不过是一场数字游戏。钢铁行业人士坦承,被炸毁的高炉,很多早就是一些过时的,遭到废弃的。这回活动,到底消减了多少产能?恐怕没有多少。
政策流于形式并不是个例。要不然,政策一个接一个,产能却在一天接一天的往上涨。最新的数据估计,我国今年的钢产能可能在8.3亿吨,达到历史新高。而总部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做出预测,中国今年和明年的钢铁产能将继续增加,不过增长步伐要比2011年以来的慢。该组织说,中国的过剩钢铁产能自2006年以来已经增长了三倍,现在占到了全球闲置产能的三分之一还不止。
为什么产能过剩如此难治理呢?这恐怕要与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利益考虑不无关系。
钢铁这些行业是资源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建设钢企,一来可以获得很高的GDP,二来可以安置大批当地职工,这两项都是极为漂亮的政绩。
那么,消减产能,必然也要遇上GDP和人员安置的问题。以河北为例,如果真要实现削减产能过剩的目标,该省的GDP将下降10%,并导致60多万直接或间接的从业人员下岗。这两件事,显然不是河北省愿意看到的。材料人论坛中曾有一篇帖子介绍了产能过剩后下岗工人的惨象:《淘汰落后产能背后:数万下岗工人生存艰难》。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人员安置显然也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
中国的钢铁企业,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以钢铁生产工厂这个标签来形容。一家大型的国有钢铁企业,动辄数万数十万员工。除了钢铁生产主业外,还有大批员工干着不相干,甚至让人瞠目结舌的业务,让这些从计划经济时期就存在的钢企更像一个小社会。
而钢铁业的经济体量,同样也是惊人的。材料人网之前有过统计,钢铁业的产值大约相当于整个工业产值的10%,是工业中最大的一个分支。
显然,从经济和人员安置上考虑,中央政府的消减计划有点太过激进,难以操作,所以地方政府“阳奉阴违”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