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这句俗语生动地诠释了戈壁滩恶劣的自然环境。7月16日,笔者来到兰新线,深入到武汉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线磨一队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火花飞...
“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这句俗语生动地诠释了戈壁滩恶劣的自然环境。7月16日,笔者来到兰新线,深入到武汉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线磨一队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火花飞溅,职工们正顶着34度高温在对嘉峪关南至玉门镇南区间进行钢轨打磨。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漫天扬沙浮尘,昼夜温差大,但职工们却虽苦犹甘,默默地工作着、生活着。强化施工组织 铸造精品工程
兰新客运专线为新建兰州至乌鲁木齐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是新疆境内的第一条高速铁路,目前尚未开通。6月12日,线磨一队就开始了兰新线上第一个作业点,这是该段首次在兰新线上施工。面对新环境,该队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多次召开施工研讨会,并成立了兰新项目组,车间技术干部全程盯控,提前对线路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制定详细的打磨方案,还组织“参战”的30名职工开展外局的施工专项培训。从设备保养、职工培训、人员安排、干部包保入手,全力确保本次施工任务圆满完成。
“为了抓好兰新客专的打磨施工质量,我们严控每个流程和组织工艺,力保将打磨廓形控制在设计廓形的最优值上,精准范围要达到在正负0.2mm之间,所以每个环节、每个数据都不容有半点偏差。”主管打磨车的技术员何元勋说道。
多年来,线磨一队始终坚持“责任到人、不留死角”,严格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层层把关,并对重点部位和关键工序进行监督,对安全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控制,努力做到全面创优。“从来没哪个配合单位在打磨前要进行线路调查,查看轨冠是否饱满,完后还要再压一压光带,测一测廓形。经过线磨一队打磨后的轨面光亮的像一面镜子,这样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就会大大的提高,旅客坐车自然也会更加舒适。”中铁十一局项目经理赵洪刚跟记者介绍道。
克服艰难险阻 成绩来之不易
线磨一队除了要克服新线上施工带来的安全压力,更重要的是要攻克兰新线上恶劣的自然环境。酒泉南至大泉南段地处甘肃西北部,战线较长,茫茫戈壁,方圆五十里荒无人烟;空气干燥,紫外线强,漫天风沙,日照时间从早上6点持续到晚上22点。该队刚去到那里的时候由于气候反差较大,多数职工出现了身体不适,皮肤干裂脱皮、流鼻血、起疹子,张嘴就能吸进黄沙,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还导致职工眼睛红肿流泪。其中有两个反应较为强烈的职工,每天早上起来鼻子周围都是血迹,洗脸的时候稍微碰一下,就流鼻血不止。但职工们努力克服身体上出现的不良反应,调整好状态,按施工计划准时“出工”。为了如期完成施工任务,他们早上6点起床开始准备,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施工现场是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后勤补给困难,职工们喝着矿泉水,啃着面包,就靠着自带的那点干粮充饥。青工李光阳笑着说道:“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连续20多个中午都啃面包,这味道难以忘怀啊!”他们与日月同辉,太阳落山大伙才一起收班回到宿营车上共进晚餐。
7月15日,线磨一队从许三湾转场至张掖时,在路上运行了一周。当时宿营车上停电停水,一袋土豆是他们仅有的干粮,后勤师傅削了一盆土豆,然后用大锅蒸熟。职工们打了一碗土豆,拌了少许辣椒,搅成泥,然后津津有味的“品尝”起来。后勤师傅讲到:“出门在外,环境条件有限,特别是这些年轻人,一出来就是2个多月,在家哪有吃过这样的苦。尽管如此,但我们的职工很少抱怨,这是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队伍。”吃完这特殊的“土豆宴”后,职工们又开始了一日的设备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