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加快了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
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加快了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步伐。给企业放权、推动承包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等,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原国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砂轮厂,作为一家坐落在淄博的央企,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后不久,便成为淄博大地上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
第四砂轮厂是当时生产磨具、磨料、硅碳棒的综合骨干企业(资料照片)
2013年11月1日,潇潇秋雨笼罩着淄博大地,在淄博人民公园的一角,一名老人为年幼的孙女撑着雨伞,在雨中缓缓而行。
这位老人名叫王建军,今年62岁,是原第四砂轮厂的职工,已经从特殊工种的岗位上退休7年。回忆起在“四砂”的那段日子,老人津津乐道。
“第四砂轮厂当时属于央企,是一个县团级别的企业,企业的领导则是地市级,在淄博当地属于明星企业。”王建军说。
“1970年,我初中毕业后,被直接分配进入第四砂轮厂工作。那时,能够被分进‘四砂’工作是一种莫大的荣耀。”王建军说。
王建军说,与其说“四砂”是一个企业,不如说是第一机械工业部的一个部门,在领导干部的选择任命上,“四砂”的一把手都来自于政府官员或者是军队干部;在财务制度上,企业没有任何独立权,挣多少交多少,没钱了,向上级要;在职工工资上,都是上级制定,干多干少一个样,奖金更是无从谈起。
“计划经济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因为当时的物资紧缺,就拿‘四砂’为例,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再怎么高,生产能力再怎么强,受限于原材料的供应,也很难实现增产。”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任淄博市机械工业局局长的黄钧祥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着许多压力,从全国层面上来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是有必要的。
“当然,当计划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弊端就显现出来,十二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可谓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黄钧祥说。
工人拿奖金有活抢着干
“一个月5元——— 十二届三中全会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企业开始发奖金了。”孙峰是王建军的老同事,也是原第四砂轮厂的一名退休职工。在他看来,“四砂”能发奖金,是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功劳。
“我是1970年入厂的,到1980年,这10年间,一分钱的奖金都没有。”孙峰说,从1982年开始,厂里根据经营生产情况,向上级申报奖金,但发多少并不固定,从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奖金制度开始固定下来。
“有了奖金,极大地激发了工人的积极性。”孙峰说,因为有了奖金的刺激,有了活大家都抢着干,一天8小时工作,加班俩小时是常事,生怕落后了拿不到奖金。
其实,奖金制度只是十二届三中全会给企业注入活力的一个缩影。此后,改革风暴迅速袭来,1984年底至1985年初,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第四砂轮厂被“下放”到了淄博市,成为市里的骨干企业。随后实行的“拨改贷”,使企业流动资金来源不再完全依赖财政拨款,企业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
“说起企业贷款,很多人难以接受,记得当时企业为了扩大生产从银行贷款,很多职工提出了疑问,为啥要贷款?是不是企业不行了?”据孙峰回忆,当时职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很正常的,其实这种思想也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十二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顺势而为、高瞻远瞩。”时任淄博市物资局干部的王栋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包括“四砂”在内的许多企业都急需发展,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很难满足需求和发展,而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打破了旧有的体制,解放了生产力。
“淄博作为老工业城市,物资的需求量很大,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局扮演着物资调配的重要角色。”王栋认为,“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后,有人说,你们物资局的好日子到头了。其实我们自己也知道,物资局或许依然能够存在下去,但职能要转变了。”王栋说。
企业发行股票搬桌子上街卖
1987年,“四砂”响应上级号召,进行股份制改革。孙峰说:“当时的股份制改革和现在不一样,也没有什么上市,只是印了一些股票的凭证。股份制改革目的是让投资者和企业职工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决策、生产、经营和管理上来。”
“当时,企业希望职工买股票,但是职工不懂,不肯买,我们给职工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结果还是不好卖,怎么办?我们就搬着桌子上街叫卖。”说到这里,孙峰和王建军都笑了起来。
孙峰和王建军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职工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像股票这种市场经济的产物,开始慢慢被大家所接受。
“淄博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自从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我们就马上行动起来,主要从权力下放、资金下放、分配制度和企业整合等四个方面入手。”虽然十二届三中全会已经过去了29年,但时任淄博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后任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李中亭,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李中亭说,改革的第一步是放权,市里不但要给企业放权,还要给区县放权。
“当时情况是,市管企业太多,而且管得太死,而区县管的企业少,没事干,这就使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比如淄博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放权前管着400多家企业,放权后只有76家,虽然数量少了许多,但整个经济活了。”李中亭说。
除此之外,淄博市还进行了审批制度的下放,这其中包括资金审批的下放和项目审批的下放;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原来工人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思想,实行新的分配制度,多劳多得,按劳分配,而企业也按照经营状况的好坏进行分配;企业整合,鼓励同一行业内的企业进行整合。“比如当时的周村沙发行业,有几十家企业,产品都差不多,个体产量都不大,技术含量也不高,在整合之后,技术创新有了,产量也上去了。”李中亭说
李中亭说,以十二届三中全会为契机,淄博实现了第一次工业调整,通过这次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奠定了工业基础,为下一步的发展积蓄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