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9月份是新棉上市的时间,棉商曹先生又将开始忙碌。这两年来,他从棉农手中收来的棉花,加工成皮棉后直接进入国家收储库。目前,国内棉花现货市场价在19200元/吨~19400元/吨之间...
9月份是新棉上市的时间,棉商曹先生又将开始忙碌。这两年来,他从棉农手中收来的棉花,加工成皮棉后直接进入国家收储库。目前,国内棉花现货市场价在19200元/吨~19400元/吨之间波动,而国家20400元/吨的收储价比这高出大约1000元/吨,他相对轻松地赚了一笔。不过,曹先生最近收到风声,这样安稳舒适的日子明年或发生变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棉花收储政策调整确实在推进中,将选择产棉重地新疆为试点。不过,他没有透露更多的信息。
纺织业资深专家汪前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道,棉花敞开式收储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内的棉价,但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目前国家临时收储棉已累计近1000万吨,储备棉库存及财政压力巨大,而且由于收储价支撑,国内棉价依然比国外高出3000~4000元/吨,不利于下游纺织服装企业发展。预计棉花敞开式收储政策将于明年做出调整,业界建议实施棉农直接补贴模式。
内外棉价差高,纺企叫苦
自2011年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启动之后,国产棉花终于告别价格“过山车”而趋向平稳。不过,上游利润受到保障,下游棉纺企业却因此被冲击到。
近两年来,因市场需求疲软,国际棉价大幅跳水,去年国内棉价甚至比国际棉价高5000~6000元/吨。尽管目前国内外棉价的差价缩小到3000~4000元/吨,但对于国内纺织服装企业来说,与国外同行相比,一开始就输在原材料采购价上,自身竞争力难以提升,加上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市场疲软等因素叠加,要求调整棉花收储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
杭州市轻工工艺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棉织品部经理林岩告诉记者,该公司一些工厂的生产线在8、9月份将空闲起来,而往年7~9月份恰好是加工生产的高峰期,一方面是今年国际市场不大好,另一方面是客户将部分订单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我们的客户基本在东南亚都有采购,虽然东南亚交货期以及质量不如我们,但其棉花原料比我们便宜,劳工成本又便宜,因此,客户往我们这边下的订单有所减少。今年来,我们部门出口额下滑4.7%,利润也有所下降。”林岩说。
杉杉集团国际贸易部负责人朱素君也称,杉杉这几年出口都比较淡,今年压力更大,价格被压得很低,且订单批量越来越少,之前一款一色的订单一般起订1000件,至少也要500件,而现在只有200~300件,成本压力加大。
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均反映,目前订单呈现下滑趋势,除了与国际需求有关,与国内棉价受政策保护也有关系,让成本居高不下,而客户则因为国际棉价回落拼命压价。“用棉成本明显比东南亚的企业贵,基本蚕食了我们所有利润。一旦棉花价格由市场决定,棉价可能会明显回落,有利减轻我们的负担。”林岩说。
收储政策待完善
目前,除了高棉价差影响到国内棉制品竞争力外,还有诸多问题困扰着中国纺织企业。
虽然国家实施收储政策是为了保护棉农利益,但仍未改变国内棉花种植面积整体下降的趋势。今年棉花种植面积首次下降至46.7万平方千米以下水平,中国棉花协会数据为45.6万平方千米,较去年下降6.7%。汪前进分析指出,收储政策产生的利好在一定程度上被棉商拿走,棉农从中获利有限,且造成植棉成本大幅上升,也影响到棉农种植的积极性。因此,业内建议考虑采取向棉农直补的模式。
还有,对比近几年每月的棉花库存走势,今年由于无限量收储政策的支撑,使得市场库存均转向储备库,导致整体市场周转库存偏低。这并非市场真实需求量增加,容易让棉价失真,影响到市场供求关系定价。此外,尽管国外棉价比国内棉价低,但今年1~6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41.16万吨,同比减少21%,这说明全球下游纺织消费疲弱的情况下,国内纺织服装库存高企,采购原材料并不积极,情况不容乐观。
“从这些方面看,当前收储政策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我国整个棉纺业的发展,有待完善。不过,如果在目前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调整临时收储政策,棉花价格有可能产生巨大波动,整个纺织工业链条承受的风险和压力或许更大,因此即将实施的《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应该不会再进行大的调整,应该是对2014年度棉花收储政策进行调整,但收储政策也不一定全取消掉,或者将与对棉农直接补贴的形式并行使用。”汪前进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