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涂附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涂附磨具分会专家委员会2012年年会发言摘要

关键词 涂附磨具 , 专家委员会 , 发言摘要|2013-01-28 09:27:53|协会动态|来源 《中国涂附磨具》
摘要 一、关于工作报告  黎珊玉:协会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协会要发挥好桥梁的作用,链接下游企业及产品。  近两年来,我们虽然在一步步地尝试,到了青岛木工协会,到了太钢,但后续都没...
一、关于工作报告

  黎珊玉:协会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协会要发挥好桥梁的作用,链接下游企业及产品。
  近两年来,我们虽然在一步步地尝试,到了青岛木工协会,到了太钢,但后续都没有取得好的进展,这是很可惜的。要研究从建立联系到如何跟进的问题。我们好不容易进了门,不能让刚刚打开的局面没有进展,如此,那下次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我建议专家委员会可以成立几个课题小组,如汽车工业、船舶工业、航空工业、木工工业等,由专门负责的专家带头,进入一些大型的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协会组织这些活动,与下游企业进行学术性的调研探讨,提供专业技术咨询,进行装备配套服务,可以避免商业行为疑虑,人家也愿意进行探讨。若以单个的公司名义去联系,就会很困难,会质疑存在商业的因素。将调研出来的结果再次经过专家委员会的研究分析,就可以继续跟进和研究。
  第二个建议是,让专家们做一些小型的咨询调研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企业很需要。比如这次李道育委员在玉立做的报告。目前玉立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报告给企业转型指点迷津,指明了方向,我们把报告内容打印出来下发给每个部门学习,受到很大的启发。
  第三个建议是,协会能不能成立一个资料信息库,国家对涂附磨具的需求;国外的发展水平状况;我们小部分人到国外参观考察后,可以把先进的技术及实物形成资料保存起来,让更多需要了解的人都可以看到。我们还可以把国内自己的东西形成一个资料库,也方便国外同行及客户了解。

  李道育:对委员会工作的几点建议
  工作报告全面简要地反映了专家委员会近年来的工作情况,最近我已经看到了马上要编辑发行的《中国涂附磨具论文集2011》,感觉比过去高了一个层次。过去我一直感觉超硬材料的论文是好的,但是我感觉现在我们也正在向更高技术层次进步。
  近年来,我也参加了协会组织的活动,收获很多,但是,在存在问题方面也确实如《报告》中所指出的,有些活动我们举办了,但是没有跟进和继续向深入发展。因为仅仅搭上钩只是一个初步的,如何与下游企业进一步深入地交流,这是我们必须要做上去的。比如我们去了青岛木工协会,后来听说理研泰山去了一次,与用户有一些交流,别的动作我没有看到。但是我通过与青岛方面的一些木工机械专家交流,深深感到,他们对砂带磨床利用涂附磨具的知识知之甚少,很有必要把这个工作继续开展下去;我们到太钢去了,能够进入太钢非常不容易。参观之后,有的感觉收获很大,有的也觉得关键的东西没有看到。我看了之后,深深感觉到,太钢在很多工艺上的实际困难,我们可以,也应当想办法帮他们解决,把这个项目进行下去。我们把这个钩搭上了,要顺着这个链继续不断地做工作,这个工作更多的应该由企业把它紧紧地抓上去。
  对2012年的工作,总体来说,安排得很丰富,但我还要建议一件事情。涂附磨具行业与全国其它行业一样面临着一个企业转型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把方向搞清楚。因此我建议能否由专家委员会根据我们行业的情况出一些课题,然后由各个大企业分别来认领这些课题,顺着这个课题进行深入地调研,能否分别作出XX行业调查报告,比如木材行业,它们对涂附磨具有哪些需求?木材行业在使用国产涂附磨具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国外涂附磨具在木材行业的应用中比国产产品先进、好,好在哪些方面?当然也需要了解木材工业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调查,从中找出国内涂附磨具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目标,去做更进一步的创新改进。这就是一篇很好的调查报告。再比如造船业,每年的产量有多少万吨?造船工业需要我们哪些涂附磨具?用途是什么?消耗量是多少?有哪些潜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前一阵我从上海五子方的章乐琦那里了解到:原来造船厂都用砂轮机推着打磨焊逢,当五子方推荐他们用陶瓷磨料涂附磨具打磨后,他们准备将十几台砂轮机都改成砂带打磨机了。对于市场需求,我们不能只是粗线条地估计,到底每一吨位需要多少涂附磨具?我们的产品在哪些方面还不适应造船工业的需要?再比如汽车工业,前天潘(洪俊)老总也讲到了,汽车工业到底需要我们哪些涂附磨具?我们的涂附磨具在应用上还存在哪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具体化一些,而不要泛泛而谈。我们专家委员会在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上,要努力,共同来探讨,为今后各企业的转型提供比较好的、更切合实际的建议。当然做这个工作一定要有一个诚意,一个为大家服务的精神。每个企业提供一个调查报告,假如你不参与这项工作,今后你也享受不到大家提供的资料。新加坡在献血方面有一个好的机制:人生下来就有无偿献血的义务,假如你不愿意献血,以后你生病了,就不能享受别人的无偿献血。因此我还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来对行业的发展方向做些探讨。
  报告中还提到了小范围委员活动,我认为这是应该提倡的。召开大型的全体会议,所耗费的时间成本也是不少的,如果开展分地区的、小范围的活动,相互之间聊一聊,互相有所启发,沟通信息,我认为这种活动对企业来讲是比较受欢迎的。
  另外一个要讲的也是邹院长讲的,我们行业对国外涂附磨具行业的最新进展信息掌握得甚少甚少。现在看到的资料都是很陈旧的,如何能把国外涂附磨具最新的研究状况的资料搜集起来,翻译出来,供给大家参考?我非常赞同邹院长的建议。当然这项工作的份量很重,需要分个轻重缓急来做。
  钱(惟圭)老在第一次专家委员会上就讲到要“讲真话、办实事”,这两句话我深深铭记在心,我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涂附磨具发展做一些工作。专家委员会的年龄大的老同志精力是有限的,而更多的专家委员是身肩重职的企业领导,因而没有时间来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如何办?我想各位企业领导委员是否可以把任务交代给下属来完成呢?

  黄国栋:我们应当有种危机感
  我刚从阳江回来,有机会参观了那里的十八子刀具厂,深有感触。十八子刀具在国内闻名,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知名度,大概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我参观时看到,他们磨刀是用菱苦土砂轮,所有的抛光都是用砂带和布页轮,工场全部是手工劳动,一个人一台机器,劳动环境很恶劣、很脏。我问厂长,这种磨料磨削加工方式多长时间了?他说用了30年了。除了砂带部分以外,30年来,其他生产加工方法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我讲这个例子,就是想对在座的企业家说,这对你们来讲是很大的商机。就看你们能不能抓住这个商机。在他们的生产工场,使用过的砂带堆积如山,相当部分的基材还是好的,要么是断了,要么就是没有磨削力了。我们这个行业商机很多,但是里面有一个问题。去年协会组织去太钢参观,那是中央的核心企业。许多企业体会不到其中的好处与重要性,这么好的机会,有些企业家舍不得花几千块钱就没有去。但是话说回来,这次活动协会组织得也不是太好,没有把活动的重要性和来之不易性告诉大家,而且通知时间太晚了。
  说实话,我们民营企业家的素质高低不同。今天在座的三大巨头是已经做出来了,后面可能还会有更好的。但我一直有个担心:我们行业发展到今天,不知道要怎么走了。整个行业的规模上来了,该有的产品基本也有了,想要再上一个台阶,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不像刚开始的时候,从无到有很容易,但是现在想更好就不容易。我们企业家要有这样的危机感。
  行业协会国家不给钱,没有经费来源,基本都是靠会费及企业赞助运营。如果协会真的能发挥作用,企业是很愿意掏钱的。因此行业协会一定要发挥作用,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换届后的协会做得很不错,我们对其评价真的很高,能做实事。但是还不够,要带领行业走出困境,把行业带上一个新的台阶。让专家委员会能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标准委员会能发挥标准委员会的作用,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具体解决什么,我现在也说不出来,但是既然要走市场经济这条路,就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

  陈云:深入最终客户,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作为一个委员,虽然是企业方面的,但是我很了解,协会要组织一个大的活动,需要相当的经费在后面。因此,我提议,协会要组织一个活动,背后一定要有资本的支持。一次大的活动,背后一定要有大的资本支持。协会的秘书长不好意思提出这个问题,我就把它提出来。当然这个资本是要有回报的,这好像风险投资,项目的成果,要给企业一些优先的享受。如果项目失败的话,这个风险还得由资本承担的。希望各位委员,参加会议的各位代表,一开始就要有这个概念。
  我汇报一下我去年十月份的一项活动。广东有个地方,是全世界的小刀、不锈钢制品基地,量很大。我盯这个地方有10年的时间了。每年这个地方、这个行业要搞一个展览会,有很多企业、很多人参加。去年我们自己也在那里搞了一个摊位,一共四天的时间,各种费用八千多块钱。我的摊位不做买卖,就打一个牌子:“不锈钢与磨削”——这么一个专题。放一些图片,还有一家意大利公司里的朋友,他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录像,是专门打磨小刀、剪刀、不锈钢、不粘锅等的自动化设备的一个录像,我就在那里播放。结果我受到几点启发:
  第一个就是,参展的那些工人、工程技术人员或小老板,他们会拿出一个小刀或一个剪刀、一个刀片,直接问你;“这个怎么弄”、“那个怎么弄?”他们对磨削的要求有非常高的迫切性。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人工很贵,人工涨了一倍,可能今后还要涨。对于如何提高磨削效率,他们迫切需要我们给他们以指导。我们的摊位人来人往,头一天很多人,让我很惊讶。我参加展会的最终目的是我要从最终用户那里得到最终的信息,结果收效非常好。我们发现不锈钢刀表面磨削、开刃磨削、还有陶瓷刀的各种磨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他们要求我们解决。有些问题我们现在没法解决,但是并不等于今后我们也没办法解决。
  第二个比较现实的感觉是:有一家很大的企业老板直接告诉我,他的磨床,用现在国内的砂带,一天用掉的那些砂带,干干净净的,漂漂亮亮的,工人每天用一个斗车把那些废砂带推掉,这个砂带不耐用,一上了磨床不到很长时间,砂就没有了。他说袋子里面的那个技术很漂亮,很干净。他整车整车地拿去倒掉,这是一个很受启发的,值得我们反思。
  第三个感觉是:磨削行业正处在一个相当快的转型期。厂家的要求也很简单:用半自动或自动磨削代替人工磨削。只要你的机械不超过1—2个工人一到两年的工资,他们马上就会把旧的裁掉。我们这次带的一个意大利的录像在那里放,专门介绍意大利人怎么做刀具、厨具的。他们很感兴趣,但是很可惜,意大利的东西比较贵,动不动就几十万欧元,几百万人民币。但是如果国产化以后,那里有好几家、三到四家当地的磨床生产企业。他们直接用手机拍下来。估计一年到两年后,很大一部分就可以放出去了。
  这么一个“低级”的行业,已经有上述三种现象呈现:第一个它迫切需要我们的技术服务,数字化的咬合;第二个现象就是我们的产品不耐用,他们需要更耐用的产品;(两个月以后,我们给他们那些同样的品种的东西,效率是2倍到2.2倍的,很简单就提高了上去。)第三个就是自动化程度,他们现在那个小磨床的生产厂家还比较简单,但是很快会改进,他根据意大利人、根据我们提出的要求,很快就会有结果。我估计这个地方今年或明年会有一个新的局面出现。这让我们想起了:如果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协会能够深入到最终客户里面,收集他们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这样的咬合可能做得更好。这个话题大概一年多前就提出过,现在它再一次印证了它是今后我们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高丙元:交流必须进入到微观,进入细节
  工作报告中有关“砂带磨削在我国的发展并不乐观,应用不够普遍,很多搞机械加工的技术人员对砂带磨削一无所知,因此有必要搞一个形式,展示一下砂带磨削在国内外发展的情况,提高各界对砂带磨削的重视程度,促进砂带磨削,包括砂带制造、砂带磨床制造、砂带磨削研究等在我国的健康发展。”的内容是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我们是卖砂带的,现在想把砂带卖到我们很多原先不知道的地方去,确实有很多砂光机设计部门和制造厂家压根就认识不到砂带有多重要,我们五子方公司重新组建后,与砂光机厂家和其他相关行业接触联系较多,深刻的体会是跟他们的交流必须进入到微观层面,在细节上与之探讨、切入,他才会响应,才能有效果。如果笼统地讲跟人合作,是没有任何用的。就像今天您去走访太钢,一回来下边的声音基本就没有了,一点声音都没有了。比如我们去跟砂光机厂接触时,就是很明确地告诉他们怎么把砂带用好,你的机器应该怎么改,取得他们的认同,甚至连参数怎么设计,我们也要向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深切认识到跟我们合作,才能好交机,才能使自己的设备卖好价钱,本来可以卖三千万,与我们合作后可以卖到四千万元,这样才能使他们与我们产生良性互动。
  关于行业内外的联系,我认为无论是专家委员会,还是协会的其他两个委员会,都应该大力去做的事,这样对我们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石铁拴:建立一个统一的磨料标准体系,做强整个产业链
  很荣幸2012专家委员会年会能在我的祖籍召开。今天大家谈涂附磨具、谈砂带的多,谈磨料的少,我是热切盼望建立一个统一的磨料标准体系的。我在贵阳会议上曾讲过“中国涂附磨具的发展和做大做强是整个产业链的事情,而不是涂附磨具一家的事情。磨料俗称是工业的牙齿,涂附磨具是牙托。牙齿不好,牙托再好也没用”。我是深深感觉到现在做磨料太累,磨料企业基本上都是在生死边缘上挣扎。为什么呢?主要是涂附磨具企业提出的标准太多,一家一个标准,我们与国内外很多企业有合作关系,现在已经做到了400多个品种,深感涂附磨具企业提出的粒度标准让人做起来太累。我不敢妄加指责涂附磨具制造厂自己的标准对不对和怎么样,但我敢说涂附磨具制造厂提出的标准都没有我们公司的标准要求的好,因为毕竟大家在磨料上没有我们更专业,包括产品检测、验色、验收、标准砂使用等。我认为,您们研发涂附磨具新产品、制订标准和磨削试验,如果不解决磨料标准的统一问题,是没有价值和可比性的。
  陈云先生曾说是他把煅烧磨料的理念引入中国,但我说是我们公司将煅烧磨料推向全中国,我们是在国内第一条用隧道窑煅烧磨料,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如果没有我们公司的贡献,现在砂布砂带厂还享受不到质优价廉的煅烧棕刚玉产品。我们不拒绝国外的先进理念、新的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但中国的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中国涂附磨具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磨料最终还得靠我们中国自己。
  我们有决心在产品研发加大投入,也舍得投资,去年给河南工大拨款10万元,给西安黄曦拨款20万元,加上公司自身研发堆积磨料等产品试验,最近又花去几十万元。如果我们行业平台也重视、支持我们,我们将尽微薄之力,为行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做强整个产业链的。

  二、关于磨削试验机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黎珊玉:一定要把检测设备搞上去
  中国涂附磨具这三十年的发展突飞猛进,发展速度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已经不够,用“春雨后的芳草”来形容可能更为形象、更为恰当些。但我们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一些不愉快、出现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其一,行业内没有正规的成品检测仪器和手段,原材料检验领域的拉力试验机、扫描摄像也是借鉴其他行业的,由于没有检验测试手段,缺乏对产品质量监控手段,导致行业经营环境有些乱套;其二,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生产标准,甚至连一个正规的企业标准也没有,导致不规范。为了控制产品质量,做到有底气,我们玉立公司和其他一些厂虽然也自制了一些检测设备,起到一些作用,但都不是很成熟。所以,新型磨削试验机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要的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滞后了,检测设备的落后已经为涂附磨具行业的不正当竞争埋下隐患,带来不好影响。以前使用的圆盘式磨削机确实要淘汰了。
  现在产品品种多了,使用领域涉及金属、非金属、木材等多方面,趋势也向重负荷、大切除量、超精密、超高速发展,工作线速度越来越高,一次性磨削量要求越来越大。这样,产品在出厂和使用前,就要通过2000、3000、甚至5000牛顿的检测。我去欧洲参观过不少工厂,有的已经把砂带作为切削工具,而不再单单是磨削工具了。外国不少企业,检测设备也很简单,也没有专业检测设备,但人家是购买实际生产上用的磨床,如磨高尔夫球头的机器、磨中密度板的六砂架砂光机等,装上砂带就能进行破坏性试验。
  这届协会为我们行业办了很多实事,我希望一定要把检测设备搞上去,我热切盼望这台设备尽快搞出来。磨削试验机的作用不但是成品检测,而且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监视器。我们的产品检测设备要搞就要搞智能化、自动化、高端化、多功能化的。多功能化不是要求一台设备什么项目都能检测、什么产品都能适应,而是要求各种检测数据(磨削温度、磨削压力、切削数据等)都要能够自动记录,用数字说话。这台设备技术水平要搞就要搞一流的,要反映和代表中国涂附磨具产业的发展水平。
  有不少外商参观我们公司,先看执行的是什么标准,再看检测设备和实验室,而不是要求看生产线。这体现出标准和检测设备对控制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李道育教授是清华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搞了一辈子专业技术工作,他的技术水平绝不是一般的水平,要在李教授指导下进行相关工作,在他提出的这个方案基础上去完善,去开展工作。今天开会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讨论,形成一个统一意见,然后进入下一阶段,由技术专家论证和确定试验机具体参数后,由协会秘书处委托一个机构,尽快进入设计制作阶段。

  高 忠:迎接中国涂附磨具的第三次飞跃
  我想从历史角度谈谈磨削设备的问题。中国的涂附磨具大约是起源于1936年,中国涂附磨具第一次飞跃是1958年左右在上海砂轮厂,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的蒋公毅先生设计、制作出第一条平跑式联动生产线,实现了涂附磨具从手工生产到机械化生产的飞跃;第二次飞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第二砂轮厂引进砂带生产线开始的,王辅生厂长在内外都反对的情况下,毅然决定从德国引进高档涂附磨具生产线;我认为现在就到了中国涂附磨具第三次飞跃的时候了,它的基础应该是产品测试评价系统和生产线控制系统的建立。现在只有在新型磨削试验机上首先实现突破,才能推动中国涂附磨具向新的高度发展和飞跃。为什么人们都要去北京、上海看病,就是因为北京、上海大医院医生水平高、化验检测手段齐全。我们现在要研究和建立的产品测试系统就是为涂附磨具产品、原材料和生产系统找毛病的,要搞就要是自动化、智能化的。我希望我们的企业家们要高瞻远瞩,为此投入资金和贡献力量。

  邹文俊:对磨削试验机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具体建议
  聆听了李总的报告,很受感动。前年王明远秘书长找我们商讨过磨削试验机事宜,我们也有所考虑,因此我们去年十月份在河南省科技厅立了一个项目。我从技术方面对李总的方案提出几点建议:1、适用性问题。磨削工件取样范围太大,取工件太难,这么大的圆盘式形状工件取样不好取。我认为还是圆柱形状、棒状的比较好;2、圆盘式形状工件在磨削初始和磨削后期,线速度是不一样的,需要补偿。另外,轨道下面的抗震性也要注意,抗震性能影响稳定性。若是圆柱形状工件,抗震性能就会好些。3、李总提出的初步方案是采用红外测试磨削过的工件表面温度和产品表面的温度,而我们认为测试磨削点温度要比测试工件表面温度和产品表面温度意义要大得多,磨削点温度要比工件表面及产品表面的温度高出七、八十度。4、李老的初步方案只有法向力,没有检测切向力,我们认为切向力很重要,它能够反映出砂带是否锋利。
  下一步的研制方案要考虑三个方面:一、压力、压强控制多少,可以进行模拟试验;二、磨削试验机适用性要强,布基与纸基、中低负荷条件与重负荷条件、干磨与湿磨,都要能适应,各种磨削工艺条件(如:速度、压力等)都要可调;三、检测数据哪几项必须要有?大家常说要磨削锋利,磨削量、脱砂量、耐用度这些数据都是必须的,但磨削压力、磨削温度、磨削切向力、磨削法向力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磨削点温度测量很重要。
  科研型和普及型设备,分别需要测试和报告哪些数据,这涉及到设备的制造成本,需要事先由需求者定下来。
  我同意我们学校的项目与李老的项目合并进行,今年九月份在郑州进行方案设计审查会,争取明年三月份出样机。
  关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我也一直在考虑,国内这些年涂附磨具行业发展速度比较慢,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不能集中资源,尤其是不能集中优势力量,大家各搞一套。但无论是三磨所、河南工大还是其他单位,既没有很大的人力投入,也没有很大的经费投入,所以为了把技术进步推进一步,产品升级到新台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非常重要,不是一般的重要,而是迫在眉睫。平台建设是行业集中资源的好时机,但要使平台至少把“技术创新、质量检测评价、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各种社会服务”等五个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其意义非常重大。国家也很支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科技部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力度大,差的支持80万元,好的支持300万元,但前提条件是平台要有成效并运行两年以上才支持。
  我建议对涂附磨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操作实施措施进一步完善,无论是集资还是赞助,都要处理好平台投资方的权利和义务,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动员工作,要使投资方有真正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在这里表个态:河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价值两千多万元的所有检测设备和所有人员,愿意100%全面支持和助力于涂附磨具协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

  王荣生:大力支持磨削试验机的研制开发
  我们要感谢李(道育)老的辛勤劳动和贡献,他做了我们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这台检测设备将会给行业第三次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评价涂附磨具产品的好和坏,我们常常说要依靠用户的最终使用来评价和认可产品,但有些时候为了商业利益,用户会把好的东西说成是坏的。很多用户对涂附磨具的选择使用也不内行,选型时也会选错。如果有了这种新型磨削试验设备,就好办多了,制造企业的底气就足了,也更加方便于我们向用户推荐更合适的产品。
  任何一台设备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如果它万能,反而可能是不好的设备,我倾向于砂带磨削试验机的磨削工件以适应金属类工件为主,因为目前国内缺乏的是主要是磨金属类材质的产品。希望李老对设备研制方案再进一步完善,如:光洁度的在线检测和显示。
  我们作为涂附磨具制造厂,愿意大力支持磨削试验机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需要出钱的时候一定出钱,该出力的时候一定出力,不管能不能成功!就像我们过去搞的涂层厚度在线检测装置,虽然花了二十多万元没有成功,但我们不后悔。
边国民:开展磨削试验机的研制要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计划表
  对开展磨削试验机的研制,我想在座的各位没有人会有异议,但大家不能只是振臂高呼,这件事总得有一个开始,更需要有一个具体时间计划表,要把它尽快搞出来。第一台机不可能十全十美,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只有这样,才是对李老几年来付出心血的最大回报和尊重、承认、认可。我表个态——项目启动后,需要我们企业支持的,我们一定当仁不让,该出力的时候一定出力,并做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

  万 隆:分清轻重缓急设计试验机的检测项目
  检测是制订标准的依据,标准是检测和评价产品质量的基础,没有标准就无法检测和科学评价产品,分不清产品好坏。磨削试验机作为涂附磨具产品重要的检测设备应该搞。搞磨削试验机投入不会少,实施时要考虑周详一些,涂附磨具产品种类很多,磨削对象也很多,究竟要搞哪些项目的检测,设备要具有哪些功能,要分清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预先策划和审慎考虑,检测方法上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张长伍:支持磨削试验机研制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在上世纪70年代,武汉砂布厂和三磨所等很多单位参与,搞了一台圆盘式磨削试验器,一直使用至今,但涂附磨具发展到现在,圆盘式磨削试验器已经不能满足全面评价现有涂附磨具产品的性能和功能的需要了。我们行业必须有一台很全面的检测评价仪器。
  新型磨削试验机研制在行业内也经过了很多年讨论或议论,但都是说说而已,这一次李总能够全面、系统、详尽地把磨削试验检测设备设计方案提出来,把设备原理、制造技术方案、价格都摆出来供大家讨论,是非常难得的,我觉得应坚持做下去。在最终确定设备制作方案和具体参数时,应充分征求行业内生产使用厂和专家们的意见,我认为至少还需要开一、两次技术论证会才能把设计方案定下来、才能把参数搞完善。
  我认为行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要比专业研究所更大,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协商和决定相关事宜,磨削试验机项目如果能够实施,将为行业发展带来大的变化。作为从事实验室管理、行业管理和标准化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我很关心新型磨削机这件事情和协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我支持这个磨削试验机设计方案,也很乐意为此贡献力量。

  陈 云:成立一个施工工程队,在限定时间内共同来实施
  磨削试验机研制从提出任务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年度了,拖了两年了,不能够再拖下去了。我们在白鸽公司花三万多元钱做的设备,都已经运转一年多了,做出的曲线很漂亮,有温度有压力数据,概念跟以前完全不一样。协会这次要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首先要动起来,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逐步完善。
  我曾经去过一个进口生产设备价值达三个多亿的工厂,但它的实验室用只用筛分法来检测磨料,连一个中国国家标准要求配置的沉降管粒度仪都没有,我看了都感到惭愧。
  我还想向李教授提出几个问题:既然磨削试验机是为工厂服务的,磨削工件(圆盘状)精度要求那么高、那么严,将来如何保证标准工件的提供?
  磨削试验机的200公斤/平方厘米的磨削压力不算高,在目前条件下可能确实不需要200公斤/平方厘米这么高的磨削压力,但在未来肯定不算高,目前已经出现了特殊的磨料,价钱也不贵,今后的砂带(尤其是宽幅砂带)可能是没有接头的,基材也可能不再单单是布和纸、PET等常规材料,还会有其他材质。
  目前李道育教授已经有了一个构思,河南工大在测量磨削点温度已经有成熟的实用经验,所以我建议以河南工大正开展的项目为基础,与李教授的项目合并,再加上重庆大学的力量,成立一个大项目组,先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再逐步完善。由协会先作出一个决定,并成立一个施工工程队,在限定的时间内共同来实施完成这个项目的产业化。我们很多从国外进来的新材料应用到国内,很急切需要这个磨削试验机平台的。
  磨削试验机将来不是科研型的,而是生产型的,要简单实用,首先要能够满足生产企业使用。

  黄国栋:磨削试验机研制不要急于求成
  磨削试验机研制是件大好事,但不要急于求成,我建议成立一个三人小组,专门搞这件事情。李教授毕竟这么大年纪了,进行框架方案设计还行,但如果进入施工设计阶段,会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建议协会先期与重庆大学接触,或者是挂钩委托一家机械制造厂,让他们参与进来。另外项目组要走访一下几个大型企业和一些中小型涂附磨具厂家,听听他们的具体意见,让设备适应性更强些,多用性和包容性更强些。在技术方案上我建议李总考虑一下砂带延伸率和断裂强度,在动态使用过程中的数值与静态时是有区别的、不一样的,动态使用过程中的延伸率变化情况能否有曲线显示出来,还有磨粒形貌造型显示等等。
将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后,会涉及到质量评比、质量鉴定等诸多利益问题;将来的经费支持也是大问题,需要很多厂家自愿投资的。如果大家都愿意,最终促成平台建成,也的确是好事。

  赵新立:首先确定磨削试验机的具体适用范围
  我认为应首先确定出磨削试验机的具体适用范围,再讨论具体方案和功能参数比较好。现在提出的磨削压力2000牛顿,是压强达到200公斤/平方厘米,有点太高,不现实,有无必要?压强高还涉及到设备的安全性问题。
  磨削试验机既要有科研型,又要有普及型,结构、原理相同,功能模块分开,便于各种类型的用户选用。

  李道育:举行业之力搞试验机和服务平台
  关于圆盘状工件在磨削初始和磨削后期的线速度不一致而需要补偿的问题,方案已经有所考虑。对解决震动性问题方面,采用的是滚珠丝杠推动的线性导轨,它已经广泛应用到数控机床上。关于温度测量,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经查阅论文得知重庆大学的测试方法是把康铜丝做到工件里,测量的是磨削区温度,但没有最终实现。现在的思路是,测温的意义是发出和传递预警信号,在磨削工件表面温度达到临界点温度后有可能烧伤工件时,就赶紧中断磨削。
  这次推出这个方案,主要有三个目的:一、磨削试验机要不要搞?有没有必要搞?二、提出的提高精度、自动化、智能化、大功率的磨削试验机设计方向对不对?三、我们到底愿意出多少价钱,搞这台磨削试验机研制大家可以接受?我认为下一步确实有必要召开一次专题技术论证会,刚才很高兴地听说河南工大已经立了个磨削机项目,已经搞了个方案,甚至连图纸都出来了,是否有必要把项目合并在一起?
  说实在话,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已经没有很多精力了,应该告老退出了,即使今后大家需要我的话,我也只能是出出注意、提提建议,而不应再是主持者的身份了。
  搞试验机必须举行业之力,大家都参与进来,尤其是企业界有磨削机使用经验的人员参与进来,大家将各自在搞磨削试验机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汇集一起。这样,我们才能搞出一台能够适应企业使用、大家经济能力也可以接受、并与当前人员素质比较接近的设备来,如果搞得太高级,可能企业的技术人员不容易掌握。
  有梦想总要比没有梦想好,现在大家都梦想要建立一个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我也支持建立这样的平台。今年四月份我受涂附磨具协会委托,在上海参加了一个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现代机械工业发展国际论坛》活动,我最突出的感觉是,发现很多行业都有一个研究中心,能够适时地为行业发展前景、发展方向提出全面性指导性意见,我们行业虽然也有类似机构——三磨所,但它现在的工作重心不在这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如果我们行业也能够有这样一个平台充分发挥作用,能够为我们行业发展前景做出一种好的分析和预判,会非常好,这是其一。其二,过去都强调竞争,但现在很多行业都已经在走向联合,而联合、合作都是先易后难进行的。我们的涂附磨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也要有一个大的框架梦想和设想,但做的时候,从相对容易的地方做起,先从完善产品评价和检测体系做起,也就是逐步起步、逐步发展的,不是一步到位。如果可能,平台把信息交流工作也能够做起来。

  戴红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资金支持
  前几年,我们也曾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要建立整个磨料磨具行业的公共技术平台,但当时被认定为暂不具备条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此的支持力度最少是6000万元,得到批准的基本上都是些大的有研发能力的企业,联合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审批时主要考虑机构的人员情况、研发能力、已取得的各项成果等。所以我们需要先做起来,只有做起来才有可能,如果不做,永远没有可能性。如果我们有一个大的企业愿意牵头,也可以成功。我赞成陈云总经理的观点——“一项大的经济活动,要有强大的产业资本做后盾”。 最近我也促成了一件事情——帮忙与一个陕西煤老板谈判,为西安一家新材料企业,争取到投资两千万,目前初期(第一年)投资100万元,为其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已经具备基本运行条件,但其产品开发功能需要再过一年多才可以。
  我们要建设的涂附磨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来也有两种可能:一是,先做起来,做大了,国家会投资来支持。二是,前期可以先慢慢地搞,滚动发展,四、五年后可能搞到一定规模,也可以找些有远见的大老板谈判,让他们直接投资我们的平台建设。

  李砚咸:研制磨削试验机只是一个开端
  磨削试验机研制大方向没有问题,大家有一些意见分歧是正常的,现在的问题是行业内没有像样的产品测试评价设备和手段,也没有很有效的生产控制系统。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研究和建立起科学的产品评价体系和生产过程控制体系。我想磨削试验机只是开端,不是末尾,它不可能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是产品评价体系中唯一的一台检测设备。大家一定要站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要举全行业之力,把磨削试验机推上去,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搞上去。

  高丙元:看准了就拼命向前冲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大家都表示支持,我们也认为是好事情,提点个人的具体建议和意见,我同意黄国栋总经理“成立三人专门小组,专心致志地去搞”的意见,也赞同陈云总经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观点,要集中人员、精力、财力,要干就要快干。我们制品企业基本都是自己创业的居多,创业的深刻体会是对有些事情,如果想东想西、想来想去,想了三年、五年,再去动手干,黄花菜也凉了,所以对于看准的事情,几个人凭热情、拼命去干,向前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潜质,把事情做成,但做事情的过程中,又不能完全凭激情,又要把事情讲清楚、做清楚,一条线贯通下来,就像武功上说的打通任督二脉,既然作为企业运行,就要在财务、采购、生产、销售等诸多方面,一条线贯彻下来。另外,实际上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生存我是有些担忧的,因为平台建设运营方案没有明确“客户是谁?向谁收费?谁愿意购买公共平台的服务……”的问题,这些内容在报告里语焉不详,但既然作为企业,一定要有销售部门,如果没有销售部门,一定会出问题的。另外要考虑产品设计问题,起初应起码设计出基本标准化的产品和个性化服务产品,这样平台才会有基础底子,才能维持基本运行。将来客户源足不足也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生存应考虑的一个大问题,这方面有一个现实例子:从事检测服务的上市公司——“华测检测”虽然起初因为与国家相关权力部门有关系,有比较强大的强制检测的后台,但在其上市运作成功、圈好钱后,动力就不足了,今年业绩就开始下滑,这应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果只凭大家的自愿,来自觉接受和享受检测服务,起初的动力肯定不会很足。我们迫切需要把这个平台企业推销出去。

  邢介名:支持公共服务平台的早日建立
  我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次专家委员会会议,聆听新、老专家们的技术报告和相关工作方案。我们热切盼望涂附磨具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早日建立起来,并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的应用,发现和指出作为原材料的胶粘剂方面存在的不足,指出其发展方向,以便我们进行快速的和有针对性的改进。近两年,我们圣泉公司对涂附磨具专用树脂产品方面投入比较多,对国外好的、高端树脂产品也做了很多分析测试,为拿出准确全面的数据,从2011年开始采购了很多检测设备,如:电子显微镜、性能测试仪器,搞了很多模拟试验,但非常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拿出来非常有效的树脂改进方案,连国外产品95%的性能都达不到,仍在积极努力。我作为年轻的一辈,工作经验和方向把握得不是特别准,希望有机会再多听取专家们的建议和指导。

  三、关于产品标准管理、科技成果鉴定和技术职称评审

  邹文俊:路是有的,走对了就通了
  关于科技成果鉴定和进步奖评审。政府部门目前在收权,权力正在超预期地集中,收权后发现很多没有经过政府批准的事项,都没有用,都是无效的。但有些事项是协会在履行权力,一级学会/协会鉴定、评审出的成果,是属于部级成果,全国都是一样的,是得到认可的。我们涂附磨具分会属于三级协会,鉴定评审的成果应该属于地市级以下成果,但我们可以申请由上级协会组织,委托我们分会具体实施,最后加盖上级协会的成果鉴定章,把成果上升为地市级和部级成果。
  目前中国机械工业协会经过国家原劳动人事部审批,可以进行评审工程师试点,评审的是中国机械工程师,国际上也认可,已经试行七八年了。本科毕业三年、专科毕业五年、中专毕业十二年可以评工程师,不注重文凭,注重实际能力和水平,申报者要通过一个综合性资格考试(包括素质考试和技能考试),并且不要求通过全国外语统一考试。因此,路是有的,路也是通的,走通了走对了路,就有用。路没有走对、没有走通,就没有用。

  李道育:职称评审有利于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水平提高
  我认为职称评审对促进行业人才培养、成长和技术水平提高有好的作用,对于解决那些长年在行业内工作,贡献突出,但学历偏低、年龄较大的人员的出路问题,是有帮助的。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具有评审高级职称的权力,但我们行业现在可以先从评审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开始起步,先不搞评高级职称,但对某些实际工作业绩突出、技术确实达到相当水平的人,可以先以我们协会名义写推荐信,推荐到他们所在地方的相应的具有评审权的高级职称评委会,起码对于解决这部分人的职称问题可能会有作用。

  戴红军:我们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关于职称评定结果的认可问题,我想对专业职称的结构、人员比例和评审条件的控制措施,只有我们国家和前苏联有。但我们可以先走郑州华晶公司王秦生教授的(申请到独立评审机构)路线,也可以走河南工业大学邹院长所说的中国机械工业协会的路线,还可以走三磨所的路线,先行委托这些机构评审,走的多了,我们也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们协会将来也可能会申请到一个独立的评审机构。

  万 隆:开展技术成果鉴定和技术进步奖评审是没有问题的
  职称评定属于人事部门的工作范畴,不属于行业管理范畴,我们进行职称评审是“发了证书发不了文凭”,是绝对走不通的,而开展技术成果鉴定和技术进步奖评奖应该没有问题。

  赵新立:协会标准在其适用范围内实施
  企业标准、协会标准在其适用范围内实施,在协会标准确实有必要转换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时,再按程序制修订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高丙元:希望能够让我们买明白货
  各位专家委员这两天以“标准”和“检测”作为主题词进行相关事项讨论,说明各位专家对行业发展是有远见的,切入点也非常精准,只有这样做,才是踏踏实实地促进行业发展。我们制品委员会下面的呼声也很高,为此在南宁会议上专门通过了一个倡议书,登载在协会会刊2012年第2期第67页上,希望涂附磨具制造厂领导人,比如黎总,关注一下我们的倡议书。我们倡议的让制造厂标注的产品信息内容,都是我们想知道的、但因为我们制品企业太小搞不定的,我希望能够让我们买明白货。实际上,这样标注对制造企业也有好处,你标注出来,清清爽爽。市场上的产品可能是好东西,也可能是坏东西,你清清楚楚地标出是好东西,我们就会为此叫好并主动购买的,我们制品企业内部交流时也会向其他企业推荐的,谁都希望买明白货。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倡议,受到的启发是——起初我们制品企业最先发现扬中锋芒在产品上这样标注,感到非常开心。但我们只是倡议,希望制造厂重视我们的要求,支持我们的工作。你们制造厂能够标多少是多少,标注得越详细对你们制造厂越有利——标注得越清楚越好,谁标注得清楚、标注得明白,我们就越愿意买谁的货,内部交流时也越愿意向其他人推荐谁的货。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涂附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涂附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一钻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