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同时,也为实现这一目标指明了道路。
十八大报告指出:“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当前钢铁工业的困难不仅是外部形势变化所致,更是钢铁工业自身驱动发展的能力不足、发展动力暂时缺失的结果。对于钢铁工业而言,在认清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形势,确定了科学发展的诸项任务之后,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于如何驱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于如何驱动全行业的结构调整,在于如何驱动向钢铁强国迈进的步伐。归根结底,钢铁工业亟须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将来自于“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
首先,钢铁工业要依靠科技进步驱动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经过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钢铁工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初步建立。但是,我们在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在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在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钢铁工业的科学发展,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驱动发展的核心位置。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科技创新当中;要求我们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突破重大技术瓶颈;要求我们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我们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要求我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转移和技术扩散、转移、转化机制。
其次,钢铁工业要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驱动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
人才是第一资源。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钢铁工业单纯增加劳动力和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传统的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成本比较优势已经逐渐丧失。与此同时,工作在第一线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仍不足以支撑起钢铁企业的集约式发展。
钢铁工业要通过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实现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强化技术进步与劳动者技能提高的同频共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要求我们实施重大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出一批能够带动全行业技术进步和技能提高的领军人才;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职工技能的提高,培养出一大批技能熟练、具有创新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求我们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尊重个性、宽容失败,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客观环境。
再其次,钢铁工业要依靠管理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在十八大报告中,“管理”一词共出现46次,涉及行政、社会、经济、文化、资产、环境等各个层面,充分体现出管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贯穿始终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钢铁企业围绕提高运行效率和运营效益,积极推行管理实践和变革,逐步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体系逐渐完善,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然而,随着钢铁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改善品种、提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钢铁企业管理体系和管控体系已经难以满足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难以驱动钢铁企业创造并发展新的商业模式。
钢铁工业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管理创新,形成适应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管理体系,驱动体制机制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优化和创新企业集团管控模式,建立起能够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我们加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要求我们持续改进,查缺补漏,完善管理制度,推动降本增效工作;要求我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确立符合企业实际、职工普遍认可的文化体系。
挑战面前,我们不畏惧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够找到不断进步的驱动力。让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把创新驱动战略贯彻到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