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国外贸发展十分艰难的一年。由于欧债危机持续升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美国经济也出现减速迹象,整个外部经济环境不断恶化。在国内,因内需疲弱、制造业低迷、投资收缩、产能过剩,以及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等一系列原因,经济增速趋缓。受此影响,今年的外贸进口形势整体收缩。
前三季度外贸进口情况
今年以来,中国货物贸易进口虽然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出现较快回落,1-9月进口总值达到13471亿美元,同比增长4.8%,增速明显低于去年26.7%水平。特别是最近两个月,进口增速急剧下滑,8月份进口值同比下降2.6%,9月份的进口增幅也只有2.4%,明显低于上半年的增长水平。
从进口的区域看,今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外部经济冲击较大,进口呈现低速增长,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大省进口增速大幅回落,整个东部地区1-9月的进口增幅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进口增长相对较快,1-9月进口额比去年同期上升9%,其中河南、广西、云南、重庆的进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显示加工贸易有进一步向中西部转移的迹象。
从进口的来源看,由于欧洲经济陷入衰退,今年前3季度我国来自欧盟的进口增速大幅度缩减,从去年的增长27.5%降至2.1%,来自日本的进口也明显下降,比去年同期减少6.5%,来自东盟和韩国的进口微增0.6%和1.5%。相比之下,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的进口增长较快,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7.7%、6.1%、13.9%和6.1%。
从进口的商品结构看,今年1-9月我国矿产资源商品进口量升价跌,其中铁矿石进口5.5亿吨,增加8.4%,进口价下跌18.6%;能源类商品进口量价齐升,原油进口2亿吨,增加6.4%,进口价上涨6.3%;农产品(5.03,0.02,0.40%)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大豆进口443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7.7%。另外,多数工业原料进口量和进口额均有所收缩,如钢材、钢坯、合成橡胶、树脂、合成纤维等,机电产品进口比去年同期增长2.7%,其中汽车进口增长23.7%,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降7.3%。
影响进口的主要因素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有效需求不足
今年以来,国内投资、消费增速下滑,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一季度GDP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8.9%降至8.1%,二季度下滑至7.6%,三季度进一步降至7.4%,创三年来新低。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5693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4.4个百分点,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422亿元,同比增长14.1%,也低于去年同期17%的增长水平。
今年5月开始,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4个月下滑,9月份PMI虽略有回升,但仍低于荣枯线以下。在非制造业领域,建筑业的商务活动和新订单指数也有所回落,8月份建筑业新订单指数55.3%,比7月下降1.7个百分点,1-8月我国房地产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6.8%。所有这些都导致今年中国的内需十分疲弱,对工业原料、工业制成品乃至重要机电设备进口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乏力、利用外资下降,对进口的拉动作用减弱
今年1-9月,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3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比去年同期仅增长3%,致使用于出口的零部件及原料进口需求持续走弱。1-9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增速仅为0.9%,8月份加工贸易进口增速还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1.4%。
与此同时,今年我国利用外资也出现负增长。1-8月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777家,同比下降12.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9.9亿美元,同比下降3.4%。利用外资的下降使相关进口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在加工贸易领域,外商投资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出口贸易的减少,直接导致原料进口的下降。今年1-8月,我国与外国投资相关的进口比去年同期仅增长1.1%,明显低于上一年12.6%的增长水平,与外商投资相关的出口增长3.2%,比上一年回落了15.7个百分点。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低迷,进口价格下滑
2012年,由于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低迷,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比上一年有所回落。截至2012年9月,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指数(IMF)比年初下跌0.7%,比去年同期下跌0.8%,其中,能源类商品同比上升3.4%,金属类商品同比下降19.7%,工业用农业原料同比下降17.2%。
受此影响,今年我国大部分资源性产品及原料产品进口价格普遍下跌,铁矿石、钢材、铜材、铝材、废铜、氧化铝、天然橡胶、初级形态的塑料、纸浆价格分别下降18.6%、4.8%、12.4%、20.3%、12%、14.2%、29.6%、5.9%、20.6%。
农产品除大豆之外,玉米、小麦、糖、棉花1-8月的进口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4%、11.5%、13.2%、22.4%。这对进口额的增长也有一定负面的影响。
外贸进口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价差造成某些商品出现进口虚假繁荣
今年以来,尽管国内外市场需求疲弱、价格普遍走低,但有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比国内降幅更大,与国内相比形成可观的价差,吸引众多贸易商投机囤货、大量进口,造成一些行业进口的虚假繁荣。
1-8月,中国煤炭、氧化铝、铝材、棉花、食糖的进口量同比增长46.3%、191.8%、37.8%、122.7%和102%,增幅都大大超过上一年的水平。这些商品的进口激增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国内外价差存在很大的套利空间。以煤炭为例,今年5月初,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现货价大约为每吨100美元,而同期我国环渤海地区港口动力煤综合平均价为每吨780元人民币左右,国内外价差大约每吨150元。5月份国内棉花现货价每吨19000元左右,而当月的棉花进口成本每吨只有14500元人民币。
低价的原料进口给国内市场带来冲击,使原本已经疲弱的国内市场陷入更大的困境。企业库存积压、销售不畅,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它也抑制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而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商品的国内外价差是由于政府收储行为本身造成。2012年为了稳定市场,保护农民的利益,国家再次启动棉花收储政策,提高棉花收购价格,由此带动国内棉价整体上涨,使国内外价差拉大,给投机商创造获利机会,最终损害了国内棉花市场的发展。
融资需求刺激一些商品进口增加,给市场带来负面压力
2012年在工业需求疲弱、资源性商品进口量值增速普遍收缩的大背景下,我国铜进口仍呈现较快增长。1-9月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量增长32.6%,而去年同期铜材的进口量是-17.9%的增长。
导致铜进口大幅增长的原因不是工业生产需求,而是它的融资功能。今年以来,由于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收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渠道获得融资。为求生存,一些企业借用进口铜的远期信用证,从银行获取低息贷款,有些企业甚至直接将铜抵押给不同的银行,以换取更多现金。而这些贷款来的资金大多并未用于生产和经营,主要在其他领域进行短期投资套利,如进入民间借贷市场、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等。这种做法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生产、贸易秩序,也给国内铜市场造成供应过剩的压力,导致铜库存增加,同时又使外界误以为中国实际铜需求增加。而实际上,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国铜的下游需求同比下降了三分之一。
由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铜进口国,在很大程度上,中国铜进口量直接影响国际铜价,“融资铜”对铜价造成的推升,直接使国内下游的用铜企业受到成本波动的困扰。在今年,像“融资铜”这样运营的进口商品还有铝、甲醇等。
未来仍将低速增长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今年外贸进口低位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减速和价格下跌。
从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目前都处在经济危机后艰难的调整阶段,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高债务、高失业率成为西方国家难以摆脱的困境,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经济前景不容乐观。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进一步下调了今明两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至3.3%和3.6%,其中欧元区今年将出现0.4%的负增长,整个发达经济体仅有1.3%的增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5.3%,明显低于前两年7.5%和6.2%增速,中国2012年将增长7.8%,2013年将增长8.2%。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国经济增长仍面临很大的压力。一方面外部环境持续低迷,另一方面国内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下降,8月份工业用电量增速大幅回落,新出口订单指数等先行指标也低位徘徊,内部和外部的形势依然严峻。虽然国家已出台稳定投资、促进外贸出口增长的新政策,但在短时期内仍难以明显见效。
从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看,由于美国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将引发更多国家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未来国际市场通胀预期抬头,将推动商品价格上涨。同时,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有增多的趋势,自然灾害造成的供应紧张在明年也将会继续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构成冲击,再加上大选之年国际政治局势动荡的影响,估计未来世界商品价格有逐步走高的趋势。
综合以上国内外环境,我们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尽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和政府的稳增长政策将对进口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未来一年经济上行的动力不大,同时随着国内劳动力、环境、土地等综合成本上升,产能和订单逐步向东南亚低成本国家转移,今后加工贸易和利用外资对我进口的拉动作用将持续下滑。因此,今年四季度和明年年初我国外贸进口仍将处于低速增长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