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9月中国对日本出口同比增长2.2%,扭转了此前两月的负增长。有报告称,美国可能在时隔4年后取代中国再次成为日本第一大出口对象国。
这不仅是因为眼下日中关系的恶化,而且也缘于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这种出口格局的变化将迫使日本重新思考国家政策和企业战略。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扣除季节性因素,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对华出口(约2.9万亿日元)在时隔3年半之后首次低于对美出口(约3.0万亿日元)。
一方面是向中国出口的电子零部件和钢铁呈现回落态势;另一方面是向美国出口的矿山用机械迅速增加,主要得益于新型天然气的开采。向美国出口的汽车零部件也有所增加。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发生了变化。危机之前对美出口平均每季度在4万亿日元以上,危机过后降至1万多亿日元,与此同时,对中国的出口却保持在3万亿日元左右,有力地支撑了日本的外需。
报道指出,中国经济的减速已非常明显。第三季度实际增长率为7.4%,已连续7个季度呈现回落态势。中日关系的寒流也对两国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永浜利广预言:“本年度美国有可能在时隔4年后重新夺回日本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的宝座。”
近来,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是中国是否已经达到了“刘易斯拐点”。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观点,在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经济会高速增长,而这种转移一旦完成,高速增长便终止。
统计数字似乎也印证了拐点的到来。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的求人倍率(工作职位与申请人之比)已超过了1,中国已陷入劳动力短缺的状况。即使在经济增速已低于7.5%的政府目标的今年第三季度,求人倍率也达到了1.05。工厂工人和卡车司机的短缺尤为明显。
更为严峻的是年轻劳动力在不断减少。瑞穗综合研究所等机构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15至39岁的中国人口为5.6亿,达到巅峰时期,此后将逐渐减少,到2030年将降至4.4亿。而美国可以通过接纳外来移民来补充年轻人口,因此不会缺乏劳动力。
目前,“钓鱼岛事件”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冲击逐渐显现,且并无放缓之势。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表示,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这个趋势是不可改变的。但是,中国出口到日本的产品替代性较强,从日本进口的高端产品较多,不可替代性比较强。
日本驻华大使馆前公使、津上工作室社长津上俊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从依存度上看,日本受到的影响要大一些,“但是,损失并不是仅按照金额就能测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