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等国庆节后,再随便找个事做”,9月22日,坐在武昌街道口一家肯德基的玻璃窗边,21岁的“熟练工”余菲说她决定不再外出,“就在武汉找家电子厂”。
9月初,湖北黄梅人余菲刚刚从广东一家民营企业失业而归。作为一个大大咧咧的90后,余菲不太担心。
和余菲一样,虽理由有所不同,但“回家”就业正成为越来越多湖北人的共同选择。
据本报从人才市场及就业局多方采访了解到,受制于沿海地区这一轮外贸及制造行业的不景气,在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湖北,一波若隐若现的“返乡潮”隐现,与以往漂在外地不同,不少人选择漂在省会。
他们的返回,令家乡省会武汉等大中城市,一时间人口剧增,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开始略显捉襟见肘,一个北上广等特大城市曾经面临的人员融合难题,开始摆在如武汉一般的中部城市面前。
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返乡群体,一个现实问题被提出:曾经落后的家乡,真的已经做好迎接游子的准备了吗?
“返乡”正成为趋势
这一次返乡,令余菲下决心不走的一大原因是她已经有技术傍身。
2010年夏天,在武汉仪表电子学校毕业后,中专生余菲和她的十几个同学一道“飞”去了广东,“很容易就找到广东这家厂,老板包吃包住,每个月到手的有2500块钱”。
在那家民营企业流水线工作2年后,余菲已经是班组小组长,但她没想到,这一轮经济的不景气,自己也会“被失业”。
“从去年8月开始,厂子里的订单就越来越少。”过完龙年农历春节后,行情已经超出工友们的想象,“今年4月份以后,我们基本上就是做做停停,绩效工资少得可怜”。
而余菲和工友们也不清楚,什么时候行情可以好起来。“回来看看再说”,9月初,余菲最终决定主动从广东那家电子厂辞职回家,“父母一直也要我回武汉,说离家近,而且工资还可以”。据余介绍,这次跟她一起辞职的湖北老乡有7人,多数回到湖北。
“最近我们录用了大批返乡者”,湖北某机械制造实业有限公司不便具名的一名人事经理告诉本报,今年以来,大批在沿海工作的内地人开始回家谋求岗位,“我们专门安排人员到这些地方招聘内地返乡人员,几天时间,就收到上百份简历”。
这家湖北企业的经历并非个案。
“打拼北上广,不如回家乡!”9月22日,在武汉的武昌区纳杰人才市场周末招聘会,有不少湖北企业直接打出这样的口号。
作为湖北最大的人才中介机构负责人,湖北纳杰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徐舜告诉本报称,从2010年开始,回流中部的“返乡潮”越来越明显,“其中80%的返乡人员集中从广东、江浙沪返回,比例占湖北求职总人数的5%-10%”。
据本报24日独家从湖北省就业管理局获取的一份《关于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在该省定点监测的5县50个行政村,2012年以来,省外返乡人数有所增多,“二季度以来,当期返乡358人,占新返乡人数76%,比一季度增长5%”。
该报告指出,在全部的返乡原因中,“原企业裁员或倒闭的原因占返乡总人数的7.95%”,此外,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部分矿产开采业和建筑行业歇业或减产,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民工提前返乡”。
“不同地区返乡人数差异性较大。与去年同期比较,电子装配、加工制造等用工密集型产业领域返乡务工人员较往年同期增多。”
“工人返乡,一方面是因为产业转移”,第一才经首席顾问姜永杰认为,“受房价、竞争压力和父母赡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人也开始考虑回内地发展”。
和余菲们“被失业”回家不一样,40岁的湖北人王建新看中的是家乡的机会。此前,他在上海某外企担任中国区副总裁,年薪数十万元。
2011年年底,不顾家人反对,王建新暂别上海妻儿,毅然决定回武汉投资创业,“现在的武汉就像10年前的上海,机会就在这里。我身边已经有几个朋友从沿海回来创业”。
王认为,伴随着产业内迁的劳动力转移是大势所趋,“区域不平衡形成价值洼地,下一步中部地区的湖北绝对是投资的热土。以武汉为圆心,半径800公里以内,可以覆盖中国80%的大都市”。
推高家乡生活成本
但家乡准备好了么?越来越多的返乡者,开始给家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一个是居住成本。返乡者们的到来,推高了房租。
57岁的建筑工人余建军,在武汉洪山区关山一带的城中村居住了20余年,他今年以来遭遇的感受很有代表性。
“以前根本不愁租不到房子,今年就不一样”,据老余介绍,今年春节后,在他所居住的城中村附近求租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明显多了很多,“有大学生,也有和我一样的农民工,一下子就把房租抬上来了,倒是好了房东”。
根据武汉市发布2012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百余万的2011届毕业生中,选择在汉就业比例为47.04%。
“房租怎么涨这么快”,离开武汉两年后,余菲发现“以前一个单间才200元,现在都500元了”。
笔者走访武汉部分租房中介不完全统计显示,自今年春节过后,武汉房屋租金上涨异常突出:中心城区一居室,从去年800元左右涨至1200元;两室一厅则从1200元变为1700元,三室则从1500元的起步价涨至2000元。
而另一方面,武汉企业给返乡者的薪酬,却并未水涨船高。
“客观地说,内地公司薪酬标准没有什么变化,普工基本还是维持在1600元左右”,徐舜坦言,“结合到地方实际,各地政府的工资指导价,考虑到了企业的承受能力”。
另一方面,打工者也感受到不同区域办事效率的不同。
“相对来说,上海的政府部门分工明确,办事效率较高,服务意识也强”,王建新坦言,像武汉这类的内地城市,虽然政府已经很努力,但依然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有些部门真有点‘门难进,脸难看’”。
返乡潮隐现地方财政压力待考
逾百亿市民化成本
数量可观的返乡务工人员,对家乡政府而言,为支撑公共服务的财政压力不可谓不小。
武汉市公安局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武汉市流动人口达到225万。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数量比为1∶4。
从去年3月15日,武汉市开始为外来人口办理居住证。该市外来人口管理大队大队长肖世荣说,截至今年4月5日,武汉市办理居住证117万张,办证人数已占流动人口总数的一半多。
武汉市规定,年满16周岁的非武汉市户籍人员,因务工、经商、就学等原因在武汉居住一个月以上,可免费办理居住证。持证人享有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入学就读、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等十项权益。而这无疑需要加大政府的多项财政投入。
本报了解,以湖北武汉为例,从2004年开始,当地政府便开始实行农民工享受防治疾病的“市民待遇”。仅此一项,武汉市财政当年就需要为每一个农民工配套资金千元左右。近年来,更是持续增加。
近几年,武汉市开始审批设立社会力量举办的简易学校,接纳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目前共有22所。对这些学校,市级财政每年也需要在公用经费、免杂费和资助贫困生等补助资金时统筹安排补贴。
在2012年年初,武汉市政府承诺将在汉外来务工人员逐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政支出。
另多位受访者坦言,由于没有武汉当地户口,很多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无法享受。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不久前的一项测算显示,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约为8万元/人左右,以武汉现有农民工214万为基数计算,总成本将达1712亿元。分解到10年,则每年所需资金为171.2亿元,约占2011年1763.53亿元财政收入的10%左右。
“政府承诺将提供这些公共服务,这背后都需要配套资金,在短时间内,对湖北各地财政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武汉市政府参事、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