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成本将在4年内赶上美国、5年内追平欧元区、7年内与日本持平,“鉴于生产成本的强劲增长,中国很快将不再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地。” 日前,来法国南特人民银行的一份报告预测了中国未来的劳动力成本,这种观点也得到了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支持,其报告称,到2015年中国的制造业成本将与美国某些地区相同。
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中国制造”赖以维系的成本优势是否正在消失?
制造成本逼近临界点
根据IMF的上述数据图显示,相比较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已经大幅超越了他们,并且上升的趋势极快。日本贸易振兴会的统计资料也显示,与中国相比,同样条件下,越南的生产成本要比中国低15%至30%,相对于我国内地,去年越南工厂工人的平均月薪约为136美元,印度尼西亚约为129美元,而中国工人已经达到413美元,是越南和印尼的二倍以上,这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的确是一个敏感的数字。
商务部研究员金柏松的调查则发现,在东莞的纯代工制鞋企业,人工成本占80%左右,同时不断上涨的物价和新生代劳动力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都使工人们对工资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常年持续的“用工荒”也促使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人成本的压力大增。如此背景下,著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宣布关闭其在华的唯一工厂,而在此之前,另一运动品牌耐克已经率先关闭了旗下唯一拥有鞋类生产设施的江苏太仓工厂。以阿迪、耐克为代表的一系列制造品牌出于成本考虑,将其工厂搬迁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地区。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裘理瑾博士认为,此现象与消失中的中国人口红利及合同化变革息息相关。去年15至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4.4%,这一数字是时隔9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这说明今后中国的劳动人口将不再增加。作为劳动人口中坚人群的15至59岁的劳动力人口总数从2013年起也将开始缓慢减少。这个年龄层的人口在2020年前可勉强维持在9亿人左右,之后减少速度将加快。适龄劳动人口的逐步减少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推出,多项因素综合使中国制造工人的工资及各项成本都在增加,“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逐步消失。
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提供商
赖以维系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制造业品牌纷纷外流,因而失去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代工生产)订单的“中国制造”工厂,不得不面临艰难的转型。
对于制造工厂的转型之路,裘理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服务化,是指企业将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向服务增值延伸,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提供者,而是集成服务提供商。既然国际制造品牌工厂退出中国,说明中国的制造成本已无法再降低,那就只能寻找新的附加值。
20世纪80年代,Michael E. Porter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便提出了用价值链来反映企业价值增值活动的理论,在其理论中,他提出将“服务”视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五种基本活动之一。由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易被模仿,而服务环节尤其是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不宜被模仿,并且能够获得较长时期的差别化竞争优势。因此制造企业应以加工制造环节为起点,向现代产业链的两端寻求更多附加值,即设计和销售环节。
从国际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很多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通用电气公司(GE)、耐克(NIKE)、罗尔斯—罗伊斯航空发动机公司、米其林轮胎等,都已成功转型。它们原来的主营业务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但当前都已实现由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型。而中国也有不少企业开始践行——远大空调就是国内制造业服务化的先行者。2006年,远大空调由原先纯粹卖空调产品的制造公司转型为兼做控温管理的服务化企业,由此远大空调首先从空调行业残酷的价格战中突围,实现了由价格到价值的转变,控温管理服务真正将实现客户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核心,也为自己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另一个制造业服务化的典型企业是宝钢,近年来,宝钢加大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布局和建设,在保持自身钢材质量和价格优势的同时,也为下游制造企业提供物流、仓储、加工的服务,甚至为下游制造企业的提供贴身增值服务,解除了下游制造企业的后顾之忧,
在国内,制造服务业仍是一个刚刚起步和较为新兴的领域,从“制造”向“服务”转型,管理上需要做出调整,如何把标准化的制造文化与追求人性化的服务文化有机结合,无论对哪个企业都是相当大的挑战。首要,挑战来自于服务人员的招聘和原有服务人员的培训,这意味着改变原有销售方式;其次,是如何对服务进行评估和考核,如何对服务人员进行有效激励,整个销售系统也需调整。虽然转型之路兼具,但已呈加速发展趋势。促使这样趋势的直接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备和产品的销售是一次性的,而服务往往是可持续的,由卖产品到做服务,其实是为企业新增了一块持续的利润来源;第二,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这种变化反映了企业经营理念的变化,符合管理学中的“服务逻辑”,更有利于企业实现以市场为导向战略定位;第三,向服务转型,也促使企业越来越重视客户长期关系的维护;第四,传统渠道中的价格空间被不断压缩,提供差异化服务是摆脱同质化桎梏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