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再工业化,再制造业化。”这是美国的经济复苏口号。与中国意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美国选择了一条中国曾经走过的道路,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再工业化,再制造业化。”这是美国的经济复苏口号。与中国意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美国选择了一条中国曾经走过的道路,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美国重新开始动工。
有分析称,随着美国再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劳动力成本和地价成本却在提升,一些制造业可能会流回到美国。而这些制造业搭载的3D化模式以及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将导致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更难以超越。
美国知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预言: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310358,基金吧)即将到来。他将这种新型的工业形式称作“第三次产业革命”。
而对于中国来说,如何把握新的产业趋势,如何调整产业布局,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制造业回流美国?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问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如果要在美国生产iPhone,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干嘛不把这些工作拿回来做?”
乔布斯的回答是:“这些工作是不会回来的。”不过时至今日,奥巴马的愿望似乎有实现的可能。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黄海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美国重振制造业是基本可行的,因为当前美国具备了比较低的资金成本以及能源成本优势。美国的天然气价格只有中国和欧洲的一半,石油价格是中国的80%。更令人关注的是,美国的人力成本处于下降通道,而中国的人力成本则在比较快地上升。”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举例称,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正日趋式微:第一代iPad售价499美元,其中生产iPad的劳动力成本仅占33美元,而在中国最后组装的成本仅有8美元。
纵观人类经济史,最困难的时期,往往也是技术与产业革命酝酿的关键时期。每一次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除了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之外,大都伴随着技术革命引致的产业革命。
有评论称,过去工厂会在低收入国家选址,以此节约劳动力成本。不过,中国的沿海工厂正逐渐迁回发达国家。这并非仅仅因为中国工人的工资上涨,而是如今各公司希望与其顾客有更近距离的接触,以便更迅速地应对顾客需求的变化。一些产品相当复杂,如果设计师和生产者同处一地,这将有助于该产品的生产。
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估算,在运输、电脑、金属制造、机械等领域,美国如今从中国进口的10%—30%货物,到2020年若能在本国生产,这会使美国的产值每年增加200亿—550亿美元。
另据有关统计显示,2011年美国制造业单位产值中所含的劳动力成本,比10年前降低了13%。地价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甚至比中国更有优势。浙江建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祥曾对记者感叹道:“从英国和法国考察项目回来,我明显感觉到他们对制造业的重视,一个非常好的空港开发区地价才2万欧元/亩,比浙江还便宜。”
不过,美国要想重新占领制造业高地,短期内也面临不少困难。黄海洲表示,美国短期内有一些棘手的麻烦,最大的麻烦是明年的财政悬崖和国债上限问题。此外,如果共和党上台,美国可能短期进入衰退,它的再工业化会推迟到2014—2015年。尽管如此,美国的强势回归,对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会带来新的命题和新的挑战。
中国的新挑战
“中国日渐做大的制造业规模,实际上是以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不断膨胀为基础的。如果GE、苹果、通用汽车等在华美国企业果真实现产业回流,如果日本和欧洲在华投资企业也采取类似行动,中国制造业规模将迅速滑落。”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不无担忧地对记者表示。
章玉贵亦指出,随着劳动力、土地、原材料和能源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加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制造业核心板块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其制造业集群已经进入调整期,部分企业开始外迁,全球第四次制造业转移正从中国启动。与此相对应,日本制造企业正在回归本土建厂,美国启动再工业化,中国原有的本土配套企业专用性投资将遭受沉重损失。在缺乏自主创新技术的制约下,中国制造业不仅难以实现整体升级,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产业空洞化问题。
除去各种要素成本因素外,技术专利的落后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桎梏。章玉贵表示:“美国不仅在传统技术领域继续地位领先,而且在新兴技术领域也对中国保持着压倒性优势。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服务优势,合理的税收和移民政策,加上超强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使得美国有可能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的产业革命,重新切割全球产业版图,将美国从目前的经济困局中解脱出来,进而再度形成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与技术优势,从而形成对美元地位的强化。”
对于中国如何赶超,章玉贵认为,假如这场技术与产业革命需要5—8年,中国大概还有3—5年的追赶期。如果中国不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旦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洗牌完毕,本就处于不利地位的中国企业又将被强势企业再次“锁定”,将错过提升竞争优势的“时间窗口”。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则认为,中国应该反思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布局。他对记者表示,智能电网、光伏新能源等,在这些领域美国的技术都是领先的,但现在美国没有做,可能是成本降不下来或资源环境成本太高。但按照正常的工业化规律,制造业应该经历轻纺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的过程,美国、日本、德国都是这样做的。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其实还比较薄弱,试图绕过制造业发展的规律是不科学的。现阶段中国应该做好向高加工度化升级的过程。
美国前景将更美?
刚刚辞职的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克里斯蒂娜·罗默曾说道:“美国经历那么多次的经济危机,我所得到的最大一条经验是:所有的危机都能结束。”
“我认为,短期相对难以预计,但中长期来看,美国的前景将更美。欧洲、美国、中国的三大板块中,美国从长期来讲可能是最快走出来的。”黄海洲也对美国的长期前景表示乐观。
“这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美国的税务杠杆化过程大致完成,这非常了不起,欧洲的税务杠杆才刚刚开始;第二,美国的资金成本价格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比较低;第三,美国原材料特别是能源价格相对较低。此外,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下降,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上升。这几方面的差异表明,美国重回制造业会有相当大的潜质。别忘了,美国还有全世界最庞大的经济基础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黄海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