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温州金融改革“破茧”,一边是继续蔓延的温州老板“跑路潮”。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来更是专程赴浙江温州,了解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有关工作情况;与此同时,有消息称,一二月份,温州再次出现“跑路潮”,出走企业多达60家。
温州金融综改区建设,原本就是为破解温州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来。为什么金融综改区推进的同时,温州老板“跑路潮”并未减少?
这固然有金融综改区刚刚开启破冰之旅,各项改革到位尚需时日的客观因素。但即便如此,人们依然难解:温州老板“跑路潮”何以愈演愈烈?
有一组数据,值得人们深思。据温州市金融办对558家中小企业进行的调查,认为当前资金面偏紧和很紧的企业合计占到78%,平均资金缺口为16%,七成多企业均有资金需求,企业资金需求量在1000万元以上的占34.1%,需求在500万元~1000万元的占13.9%,需求在100万元~500万元的占19.7%,需求量在100万元以下的占2.9%。这组数据告诉人们,在温州,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非常旺盛。
但另一组数据,彰显了市场的残酷:截至今年2月末,温州全社会融资总量约9300亿元,与2011年8月末相比,约减少80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增加300多亿元,银行表外业务、民间借贷市场和各类民间融资机构融资减少1100多亿元。
代表资金需求端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非常强烈;代表资金供给端的社会融资总量,总规模却在减少。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温州向以民间资金充沛著称。在这里,资金生意一直非常红火。按理,即便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收缩信贷,企业的资金短缺也完全可以从民间资本那里得到满足。为什么在温州,人们看到的依然是:一边是民间资金多,一边是中小企业融资难?
显然,中小企业对民间资金的吸引力,成了问题的关键。换言之,虽然一些中小企业愿意出更高利率,从民间借贷,但民间资金依旧兴趣不大。个中原因,既有“跑路潮”让民间资金心存忌惮,更有即便中小企业出价较高,但民间资金依然觉得这个价格并不比“以钱炒钱”,来钱更快。
金融综改区设立的终极目标,是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畅通民间投资渠道,改善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在当前,不仅需要,也很必要。但如果金融综改仅仅着眼于民间资金进入金融服务领域,而不下大力气改善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生存环境,不努力提高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即便民间资金都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金融服务领域,这也仅仅解决了民间资金的“投资难”,却无助于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难”。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温州了解金融综改区建设有关工作情况时曾表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提升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的能力”。如果说,搞金融综改区,主要是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话,那么,“提升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的能力”,较之前者就更显得任重道远。看上去温州的问题是民间资金缺乏进入实体经济的合规通道,本质上,却是实体经济对民间资本缺乏吸引力。如果金融综改区通过实验,能真正解决“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的能力”,那么,随着金融综改向纵深推进,温州老板“跑路潮”现象必将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