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成本攀升及其将带来的影响,一直是国外学者和媒体密切关注和津津乐道的话题。近日,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网站发表文章,再度探讨了中国企业在成本攀升的周期中,面临的形势,题为《廉价中国的终结》。
该文认为,中国的已经练就了一些低成本之外的优势,从而不再是仅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来吸引资本的年代。而单就成本而言,目前中国内地的综合成本并没有比沿海低多少,但是,追赶效应已经形成。沿海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前途,在于能够加强设计与创新,在价值链中占领更高地位。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生产的电视机、智能手机、钢管及人们耳熟能详的其他产品,在2010年超过了美国。中国现在占全球制造业的五分之一,其工厂的产量之高,成本之低甚至抑制了众多贸易伙伴国的通货膨胀。但是廉价中国的时代也许正在接近尾声。
从历史上工厂聚焦的沿海省份开始,劳动力成本正在大幅上升。土地价格上升、环境和安全法规以及税收等因素都在产生影响。不过最大的因素确实劳动力。中国欧盟商会的资深实业家约尔格。武特克语言,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可能会比现在增长一倍甚至两倍。如果廉价的中国正在淡出,那么谁将取而代之?工厂将回转支拥有廉价劳动力的贫困国家吗?该文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常识性的想法,然而却是错误的。
尽管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但中国沿海地区拥有持久的优势。
首先,沿海地区靠近中国繁荣的国内市场。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没有其他任何国家拥有如此众多渴望购买产品的新富消费者。
其次,中国的工资水平正在迅速增长,但中国的生产率也同样在迅速上升。准确的数字或许存在在争议,但是这种趋势确实是确凿无疑的。中国工人获得较高的报酬,是因为他们生产了更多的东西。
第三,中国是个大国。据咨询企业阿利克斯合伙公司的伊沃。瑙曼称,中国的劳动力队伍十分巨大和有弹性,足以容纳制造圣诞节彩灯或礼物的季节性产业。
第四,中国的供应链十分成熟和顺畅。长江商学院教授郑渝生认为,衡量制造业竞争力的正确方式不应只是比较劳动力成本,而应该是比较整个供应链。尽管劳动力成本在中国制造业产品的成本中占到四分之一,但其他众多元素的不可靠性和不可获得性,可能会使得在在其他地区生产同样的产品,显得不那么划算。
制造业咨询企业太平洋资源国际公司的德怀特。努德斯特伦认为,中国电子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十分完善,以至于其前进步伐在今后10年到20年内斗无人能挡。中国的低技术产业也具备同样的优势。在中国沿海地区拥有数十家签约工厂的鞋类出口企业Topline公司的保罗。斯托克说,没有人能够轻易去带中国。
人们普遍预言中国内地的工厂将取代沿海的工厂。有关外国直接投资的官方数字支持了这种观点:一些内陆省份——例如重庆——现在吸收的外国资金与上海一样多。今年从内陆地区返回沿海地区工厂的民工人数有所减少,原因是在靠近他们家乡的地方有大量的就业机会。
但是,制造商并不会仅仅为了寻求廉价劳动力而转向内地。原因之一是那里的生产成本并不是便宜很多。Topline公司曾考虑把业务转向内陆地区,但是发现在内地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出口企业所需的基础设施仍然破落不堪,配套设施也不完备,而Topline公司的整个供应链仍然在沿海地区。于是该公司决定按兵不动。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地区将会修建更好的道路、港口及供应链。最终它们将挑战中国沿海地区对基本制造业的主宰。
因此,如果中国要想繁荣,中国的制造商就必须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它们需要的不是为人作嫁地组装别人设计的高档产品,而是从事更多的自主设计工作。它们需要借鉴德国的经验,制造出利润率更高的产品,并提供这些产品的配套服务。
最后,该文谈到,中国还没有很多成功的企业。但是中国吸引了大量愿意创建成功企业的聪明的年轻人。每年都有新一波的“海归”——即在海外留学或工作过的中国人——回国。许多人曾于麻省理工学院或斯坦福大学培养出的世界一流的工程师打成一片。许多人亲眼目睹了硅谷的运作方式。
中国的变革步伐十分惊人,以至于让人难以适应。与中式服装一样,关于低工资工厂的固有偏见已经过时。下一个时期将是值得关注的:中国必须创新,否则将会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