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内容,再制造产业在过去一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1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11部委专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转眼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得如何?
政策、标准、技术等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全球再制造产业规模已超过1000亿美元,再制造已成为发达国家重要产业。其中,美国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产值超过750亿美元,拥有7.3万家企业,汽车和工程机械占2/3以上,武器系统的再制造是其重要特色,如B2、B52战略轰炸机经两次再制造,可服役到2030年。日本的工程机械再制造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60%左右产品由日本国内用户使用,30%以上出口国外,其余拆解后作为配件出售。德国的汽车再制造是重点发展领域,至2004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已再制造汽车发动机748万台,变速器240万台,公司销售的再制造发动机及其配件和新机的比例达到9∶1。
“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再制造产业相比,我国再制造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纪丽斌、李博洋说。
首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发达国家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良好,政府在旧件回收、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积极引导产业发展与市场应用。比如,在法律方面,美国规定汽车零部件只要未达到彻底报废的年限,不影响正常使用就可以再利用,如1991年出台了关于回收利用废旧轮胎的法律;在标准方面,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的相关标准成为再制造产业标准的制定基础;在宣传与引导方面,美国政府呼吁商业机构致力于产品的循环利用,同时鼓励消费者购买再制造产品。
“而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必要的标准尚未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如报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两项关键标准缺失,不利于再制造产业规范、健康发展。”纪丽斌、李博洋说。
其次,再制造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我国再制造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等指导性文件尚未形成,促进再制造旧件回收、再制造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配套鼓励措施不足,行业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带来一系列弊端,如旧件来源及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
第三,再制造技术总体水平不高。尽管我国在部分再制造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再制造产业整体起步较晚,核心及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纪丽斌、李博洋介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再制造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成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再制造设计,针对重要设计要素如拆卸性能、零件材料种类、设计结构与紧固方式等进行研究;二是再制造加工,对于机械产品,主要通过换件修理法和尺寸修理法 (将失配的零部件表面尺寸加工修复到可以配合的范围)来恢复零部件的性能。
第四,再制造产品范围较小。我国是工业品生产与消费大国,目前已经进入机械装备和家用电器报废的高峰期,年报废汽车约500万辆,报废电脑、电视机、电冰箱5000万台,报废手机约1亿部,每年产生的产品类废物至少数千万吨。赛迪智库经过调研发现,我国作为制造大国,适合再制造的产品类别较为广泛,但目前仅在部分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方面取得进展,工程机械和机床再制造刚刚启动,十分重要的国防装备和电子产品领域的再制造基本处于空白。。
第五,对再制造产业的认识不足。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再制造作为新的理念还没有被消费者及社会广泛认同,宣传与消费引导力度不足,产业市场基础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