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和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对全国棉花产业进行全程监测和分析,发布2011年中期棉花产业经济运行报告,供决策参考。
一、2011/12年度全国棉花产业经济走向
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CCPPI) 2011/2012年度250~300,回落50点,预测棉花产业经济走向为“消费高位持平或下降,面积温和扩大,进口持平或下降,价格高位下行”。整个棉花产业情景比金融危机时还要严峻和复杂。预测今年将是结束纺织业“黄金期”的转折年景,一批棉纺企业不得不停产或倒闭,棉纺产量2738万t可能是一个历史顶点或离顶点不远,棉纺业的投资和转移需谨慎。受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均衡,国内调控银根紧缩、通货膨胀以及“高价棉”难消化等的综合影响,CCPPI上半年各月分别为344、331、330、330、310和300,7月大幅下滑50点为276,运行特点如下:
1、棉纱产量和纺织品出口数量增长大幅回落。上半年棉纱产量1356.8万t,同比增78.9万t,仅增6.2%,回落9.6个百分点,表明我国棉纱产能步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但原棉消费基数很大且用棉短缺的局面不会改变。1-6月纺织品服装出口1117.3亿美元,同比增幅25.7%。其中:价格上涨21.49%;数量仅增3.88%,回落12.5个百分点。内需继续保持旺盛态势,上半年限额以上服装类零售同比增长23.5%,高出全社会平均水平的6.9个百分点。
2、进口大幅减少。上半年原棉进口132.6万t,同比减14.2%。
3、棉价大上大下。上半年国内外大幅攀高后大幅下跌。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 )27816元/t,同比增73.0%,但各月连续下滑;最高的3月为30733元/t,7月比3月减8552元/t,减幅27.8%。1-6月A指数192.3美分/磅,同比增123.6%;最高的3月达229.6美分/磅,7月下降到122.5美分/磅,减107.1美分,减幅46.6%。
二、棉花长势和产量展望
前中期棉花生产主要特点:一是全国棉花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二是前中期长势较好。尽管长江流域遭遇旱涝急转及局部持续干旱,中国棉花生长指数(CCGI)前中期为122,表明长势好于去年同期两成多。三是前中期为中等年景。虽然整体灾害偏重,但绝收面积很少。四是如果后期天气正常,不出现流域性的灾害,今年将是一个丰收年景。
三、新棉价格展望
(一)上半年现金投入增加,雇工费用连续9年上涨,呈“物工双长”态势
监测结果,上半年棉花生产现金投入588.3元/亩(表1),同比增70.1元/亩,增幅13.5%。其中物质费用增52.1元/亩,占增幅的74.3%;人工费用增18.1元/亩,增23.5%。预计全年成本至少上涨202.1元/亩,达1444.7元/亩,涨幅14.0%上下。
(二)成本推动棉价上涨,预计新棉售价将回落到合理区间
3月国家多部门出台新棉临时收储价19800元/t,扣除1000元/t加工和运输费用为18800元/t,328级籽棉价格在4.48元/斤,是一个托底的收购价。
根据监测结果,成本继续推动原棉价格的上涨。上半年物质费用上涨52.10元/亩,测算皮棉成本上涨612.9元/t才能消化。预计全年人工费用上涨150元/亩,测算皮棉成本上涨1764.7元/t。物质和人工费用合计推动成本上涨2377.6元/t,即在临时收储价18800元/t的基础上增加12.6%为2377.6元/t才能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这与1月预测新棉合理预期价格将在2.1~2.2万元/t之间十分吻合,但不包括土地租金的上涨部分。推动棉价上涨的因素有国际油价、通货膨胀和城镇化等。
(三)影响新棉价格的几个因素
1、从性价比来看,粮棉产区的粮价上涨。国家粮食最低价逐年上调,今年黄河小麦农民售价1.98~2.00元/千克,优质强筋小麦2.20~2.50元/千克,迄今没有启动1.90元/千克的最低保护价;粮价的回升有利带动棉价的回升。
2、从期货来看,国内外都呈大幅下滑走势,全球消费信心低落。郑州CF109从1月的32645元/t的高位下降到7月的22124元/t(表2),降幅32.2%。国际上,纽约洲际交易所10月的期货价格从4月的最高152.53美分下降到7月的106.91美分/磅,降幅29.9%。
3、从棉纺企业来看,高价棉在短期内难以消化。一是回顾2003年高成本棉仅在半年内消化,那时棉纺织业处于高速扩张阶段,同时2004年进口低价棉具有“稀释效应”。二是今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银根控制物价上涨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上半年6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致使中小企业融资难,开工不足,经营困难。事实上,上半年CPI仍高达5.4%。同时,今年国际棉价高于国内无进口棉的“稀释效应”。三是临时收储价对市场的打压很大,迫使2010年度的“高价棉”“硬着陆”,承接高价棉的企业在短期内难以消化。
4、从出口来看,“世界经济仍然十分脆弱,复苏很不均衡”,全球消费市场仍疲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