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行业的整合正呈现空前白热化。
对于投资多晶硅产业四年有余的樊力而言,这样的整合多少也在意料之中。“这几年围绕多晶硅产业的争论太多了,这些年我们感觉就像坐在过山车上,市场、价格的波动总让人提心吊胆的,国家迟早会出台政策规范市场也是我们估计到的。”
3月1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准入条件》),并于发布之日起实施。根据工信部公告,有关部门在对多晶硅建设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土地审批、环境影响评价、信贷融资、生产许可、产品质量认证等工作中,都要以准入条件为依据。
从光伏产业界一度 “拥硅得天下”,到多晶硅产业爆出产能严重过剩、遭遇金融危机价格惨跌,2011年多晶硅产业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逐步结束丛林混战局面。
行业秩序重构
对于樊力和众多在多晶硅产业“淘金”的小企业而言,这肯定不能算是一个好消息。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准入条件》,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环境条件要求高的区域周边1000米内不得新建多晶硅项目;在政府投资项目核准新目录出台前,新建多晶硅项目原则上不再批准;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80 千瓦时/千克等。此外,该准入条件还规定,到2011年底前,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必须小于60千瓦时/千克,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则将被淘汰。
“在这个行业,仅有少数的几家是大户,多晶硅厂商中80%都是小企业,其中多数都是瞅准了这几年光伏产业的火爆局面不惜重金进入这一领域的。这些企业的产能普遍在百吨规模左右,对照这次的准入条件,在规模和能耗上基本上都没法达到要求。”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29个省市区共有370家光伏企业,其中多晶硅企业80多家。有关人士此前指出,国内多晶硅生产还没有统一的能耗、占地及环保标准,多数多晶硅企业在成本、质量等方面仍难以与国外企业抗衡,80%左右的多晶硅生产企业难以摆脱被淘汰的厄运。
“不过短期看来,准入条件还是给了小企业一段缓冲期,集中性的退出市场、转产不太可能。”对于《准入条件》究竟将对多晶硅产业产生怎样的作用,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条件的实施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多晶硅的总体生产成本也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整个太阳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准入门槛的提高,把多晶硅未来的扩产集中在现有几个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供给面上的压力将成为短期多晶硅价格继续上行的动力。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认为,《准入条件》通过量化多晶硅行业内从业企业的能耗指标值、环保指标值、产能指标值,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将那些试图采取“先上车再买票”的企业挡在了门外,有助于扶植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一些规模较小,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的中小企业既缺技术又缺资金,所以它们最好的出路还是接受大企业的兼并重组,或者引进战略投资者,将自身的产能规模提上来。”
中上游企业产能急速扩张
谈及国内多晶硅市场的风云变幻,光伏产业自然是不得不书的一笔。长远看来,光伏市场的增长是长期趋势,光伏发电的上网平价将会持续改善。2006年全球光伏安装量是1.8G瓦,2010年为15G瓦~16G瓦,增长了约8倍。据行业预测,到2015年光伏全球的安装量为35G瓦,未来5年全球每年光伏安装量增幅估计为20%~25%。
记者获悉,自去年欧洲各国相继出台光伏补贴削减政策后,市场一度对2011年光伏市场需求产生担忧。但实际情况是,在德国等国家出台光伏补贴削减政策后,光伏需求并未出现大幅下降,光伏补贴下调的负面影响低于市场预期。
在日本地震导致日本极大光伏企业停产之后,预计也将对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产生积极影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在欧洲光伏市场60%~70%都是中国企业的份额,而剩下的被日本企业所占据,这次地震将会使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是行业门槛提高,从业企业数量将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可期,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今年以来多晶硅价格一路上扬。目前,国内多晶硅价格已经突破110美元/公斤,与去年年底相比有了接近100%的涨幅。中国湘财证券的资深分析师侯文涛表示,多晶硅需求预计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这将导致多晶硅的价格继续上扬。同小企业在政策出台后对市场持观望态度不同,国内几大多晶硅巨头正在加紧扩建生产线,由于项目扩产所需时间较短,赶在市场需求尚未明确趋弱之前通过扩能抢夺利益则成为普遍共识。
2010年6月,无锡尚德便高调宣布扩产计划,其拟投26.8亿元扩产1G瓦的产能几乎翻番;随后英利宣布扩大400兆瓦产能。
2011年1月,赛维LDK收购美国SPI系统公司,公司将在今年完成业务分拆,完成硅料和化学品业务香港上市。目前,赛维LDK公司多晶硅生产线为15000吨,共计投资百亿元人民币,其中20%的投资是用于循环回收系统。
一个月后,保利协鑫也宣布,将再投资177亿港元,在今年年底前将多晶硅产能从目前的2.1万吨提升至2.5万吨,计划至明年年中实现6.5万吨的产能。
与此同时,本刊记者获悉,3月30日,大全集团在新疆石河子市投资建设的“大全光伏产业园区”开工,大全集团计划在石河子开发区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建设年产2万吨多晶硅、1000兆瓦硅片、500兆瓦电池组件的工厂,进一步做大做强其光伏产业。
“目前,多晶硅现货市场严重缺货,中小规模下游厂商抢货现象普遍。所以借此时机,部分中上游企业打通产业链,在准入条件的进一步落实之前,缓解原材料短缺对企业日后发展的不利影响也在情理之中。”一位业内专家评价。
产能过剩“前奏”?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多晶硅需求,在2006年97%需进口,以后每年自给率逐年提高,2009年和2010年维持稳定自给率在50%。虽然目前自给率不高,但是按照目前国内多晶硅厂商的扩产计划落实,以及光伏电池投产速度的对比,预计2~3年内,国内多晶硅就能够实现完全自给。
“国内多晶硅产能大多数会在2011下半年开始释放。尽管市场仍表现紧缺,但随着中下游市场产能过剩以及终端需求减弱,不少涉足多晶硅的上市公司也恐难获得理想回报。”一位光伏专业人士认为,产能释放需与终端需求同步,一旦出现错位,将使得企业面临较大风险。
目前,光伏行业有两种发展策:一是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策略;二是专注于单一或少数几个生产环节,扩大生产规模,提供生产效率策略。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是希望借此协调上下游产业链结构,从而缩短完成整个产品生产的时间,但垂直一体化整合的很难保证在每个生产环节都有技术或规模的优势,从而形成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对此,专家提醒,企业在此阶段要需重视风险控制,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才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目前,国内一线厂商多以生产多晶硅电池为主,涉足薄膜领域的厂商占少数,国泰君安分析师张威评价,目前最有前途的是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一是因为其电池效率发展空间在薄膜电池中最大,二是 CIGSSe薄膜电池生产技术已经逐渐成熟,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未来成本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2011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报告》指出,未来光伏行业七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将会改变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进程和竞争格局。其中,薄膜技术的突破将使得未来薄膜电池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安装与配套器件市场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都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机会;光伏设备行业正在向中国转移,存在大量扩张机会;部分供应不足的辅材和设备在未来将成为投资热点;产品可融资性等更多综合性因素将成为未来光伏市场重要的竞争要素;若干强有力竞争对手的加入将改变未来光伏市场的竞争格局;新的颠覆性技术可能会改变产业发展进程和竞争格局。
“摆脱低端竞争的现状,就必须走精细化、缓扩张的路线来保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专家表示,“国内光伏企业应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攻方向,明确通过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支持发展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突破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装备,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能级,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最终实现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