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棉花年度以来,受世界主产棉国中国、巴基斯坦等棉花减产、后危机时代纺织消费恢复性增长等因素影响,国内外棉花价格出现暴涨趋势。ICE期棉指数从2010年9月初的85.7点涨至2011年2月份的186.7点,涨幅达117.85%。中国棉花价格328B指数也从 2010年9月初的18002点涨至2011年2月份的30371点,涨幅68.71%。棉价高企,增加了棉农收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春节后,中国多数纺织企业原材料成本猛涨,企业周转资金困难,“有订单不敢接”等现象相继出现。据统计,截至2011年2月底,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纱产量增速较2010年同期下降11.3%,布产量增速较2010年同期下降37.3%,服装产量较2010年同期下降2.6%。如何维持棉农收益增长与纺织企业正常生产之间的平衡,成为政府及行业组织亟需解决的难题。
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及时出台了《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下称《预案》),可谓着眼长远,益在秋后。
《预案》收储范围基本形成对中国主要植棉区的全覆盖,并充分考虑到全国主要植棉组织的利益。2010年,受棉价大涨影响,全国籽棉价格涨幅较大。按 2010/2011年度棉花种植成本1200元/亩、平均亩产75公斤、皮棉平均销售价26000元/吨计算,棉农亩均收益750元。按《预案》计划 19800元/吨、植棉成本1200元/亩计算,棉农最低收入将维持在285元/亩左右。从数字上看,亩均收益不算高,低于种粮收益和2010年棉花种植收益,但和往年比,政策扶持力度已经很大。另外,《预案》对企业收购行为也作了原则性规定,并要求储棉区所在地政府有对收储企业执行价格监督的义务,这将从根本上保护收储期棉农的交售利益。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受中国棉花种植集中度偏低影响,棉花收购加工环节一直存在三丝多、水分高、马克隆值低、小型加工设备继续生产、加工质量低等问题。《预案》规定,400型加工企业加工棉可以直接交储,这将对抑制小型加工企业无序发展、降低资源消耗产生积极作用。
《预案》强调,由国家棉花市场检测系统和中国棉花协会监测国内棉花、籽棉市场价格,取两单位监测的棉花价格平均值和籽棉价格平均值作为国内棉花、籽棉产地平均价,并通过相关行业网站每天发布。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将对抑制收储期人为哄抬价格行为形成制约,较好地保证收储期间棉花价格的平稳运行。《预案》还强调,当监测的棉花市场价格连续五天低于临储价时,由中储棉公司及时发布公告,启动收储预案。这与美国棉花市场上盛行的CCC贷款制度有近似的地方。
《预案》还对收储棉的资金运用作出安排,规定由农发行总部营业部统一发放信用贷款,并由中储棉公司统贷统还。这意味着,收储由中储棉公司独家操作,收储资金向各代储点的发放由中储棉公司单一执行,避免发生扯皮或兑付不及时等现象。
2010年新棉上市以来,在国内棉花资源供应趋紧和棉价高涨的形势下,国内纺织企业普遍认为2011年度棉花市场将“高位运行、供应偏紧”。在此预期导引下,棉价上涨观念被市场强化。国家及时出台《预案》,将极大地弱化市场对未来原料涨价预期,有助于纺织企业的生产经营安排。
此外,《预案》出台有利于提高棉农种植热情,这将促使棉花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如果2011年中国棉花种植生长情况正常,中国棉花产量则有望接近或达到 700万吨,届时将显著缓解目前纺织生产中棉花供求紧张的状况,进而对国内乃至世界棉花期、现货市场远期合约和远期现货棉价形成压力。对郑棉期货市场 1109之前的几个合约来说,《预案》的影响更侧重于心理层面,主导这些合约价格的因素仍在本年度中国棉花市场的需求变化。需求增,则价格稳中偏升;需求减,则价格略偏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