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经历了4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转型升级。此次转型升级时间紧迫,体量巨大,规模空前,它不仅是对中国经济40年高速发展的梳理与校正,更是人类经济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
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也从低质低价迈向大规模的高端智造,但快速发展产生的问题也不少,面对粗放发展带来的严峻环境压力,依赖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到了不得不改、不得不立刻转型的关键期。
这艘约占全球经济总量六分之一的改革巨轮,载着近14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开启了世界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史诗级”转型升级。此次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大变革、大转型,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整个世界,都将创造新的奇迹,也将激发世界经济新的动能。《经济参考报·高端智造》此次报道分上下两期,敬请关注。
中国企业掀起空前规模转型潮
从早期专业零售,到连锁经营,再到转型互联网,苏宁持续打造全场景智慧零售;
从电池代工厂,到转型生产汽车,再到进军公共轨道交通,比亚迪不断开拓发展新局;
从教学仪器厂,到转型服务器产品供应商,再到大数据运营服务商,浪潮充分诠释经济发展新动能;
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绿色环保、两化融合……
伴随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企业正进入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转型期,转型速度之快、程度之深、影响之大,在世界经济史上绝无仅有。
中国企业展开大规模转型
中国企业正展开大规模转型。把视角拉得更近一点,我们会看到这种清晰的轨迹。
以民营企业为例,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约八成的企业为做强做大而主动选择转型升级,较上年增加4.4个百分点。
中国企业的转型,是其适应巨大环境变迁的自我选择,也折射了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经济结构性阵痛时,如何驾驶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更加行稳致远。
中国企业掀起的这场大规模转型进程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佐证。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31.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4.8%。阿里巴巴、腾讯等一批优质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正得益于此。
“2019年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均成绩为45分,比2018年的37分提高了20%以上。而且,转型领军者的占比从去年的7%提高到了9%。”埃森哲发布的《2019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显示,数字技术给了领军者新的武器、新的发展动力,使他们在行业中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并且有自信面对未来。
创新是转型的巨大动力源。数据显示,2018年中央工业企业全部建立起国家级研发机构,央企研发经费约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的四分之一。2018年民营企业500强中有76.6%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关键技术水平,有65.4%实施了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
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强动力
事实上,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企业的加快转型,是不得不为,也是主动作为。
从国际环境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加剧,世界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经济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产能过剩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中国必须加快经济调整和转型进程。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再追求两位数高速增长,转而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传统产业以往依靠要素驱动和依赖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以制造业为例,广东和浙江等制造业大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2018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接近60%。浙江省在役机器人7.1万台,约三分之二应用于传统产业领域。
这也是中国的主动作为。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技术革命高潮,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也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顺应世界创新大潮,将更快实现弯道超车。
正是中国掀起的这场声势浩大的关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大变革,开启了以供给侧改革引领新常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令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更足。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以2014年为100,2015年至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和270.3,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6.9%、34.1%和28.7%,持续较快增长势头。其中,2018年转型升级指数为143.9,比上年增长8.8%。
转型或再创世界奇迹
没有不痛不痒的蝶变,也没有一帆风顺的转型。中国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压力和转型阵痛,但压力和痛苦换来的前景却无限。
在东北辽宁,经济下行压力对机床制造业影响明显,沈阳机床集团以i5系列智能机床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和产品却供不应求。这背后是沈阳机床集团痛定思痛,突破传统制造商思维,向现代工业服务商角色转变的结果。
在西部贵州,贵州盘江民爆有限公司实施贵州工业云平台提供的大数据+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方案后,原来50人的生产车间如今只需15人。
在东部江苏,不少企业正因为注重转型升级,积极采用机器换人、智能制造、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才能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游刃有余。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世界银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前不久联合发布的《创新中国: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等排行榜上的排名稳步上升,从2011年的第29位提升到2018年的第17位,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最高。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
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到底靠什么?在经济学家看来,关键在开发国内市场,而开发国内市场靠的是企业家精神,要完成这个转变,一定要有制度方面的重要变革。
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在展开,着力破除束缚产业和企业转型发展的各种障碍。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将面临巨大挑战,中国依然具有重大发展机遇和明显比较优势。中国还处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过程当中,中国国内市场依然潜力巨大,中国刀刃向内自我改革与调整的勇气很大,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政府一揽子举措的大力推进落实,以中国企业家谋变创新的勇气和魄力,中国经济转型将会取得更多成就,这无论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对整个世界,都将创造新的奇迹,也将激发世界经济新的动能。
老牌国企先治顽疾后升级
拥有多家“共和国长子”企业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近年在国内外需求下滑的双重压力下,充分利用当地工业企业集聚、技术人才储备雄厚的优势,以改革促创新,推动中国一重、北满特钢等“老字号”重新焕发出活力。同时,围绕“国字号”企业,做足“吃配”文章,实现了区内多个产业的协同发展,使这个传统的工业老区变身为人才汇集、产业集聚的新型工业区。
刀刃向内 改革顽瘴痼疾
富拉尔基区是国家“一五”时期投资建设的重要老工业基地。当时苏联援建的中国一重、北满特钢和齐齐哈尔热电厂就坐落于此,这里曾创造多项新中国的第一,素有“钢铁机械城”之称。
“然而,因长期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富拉尔基区一度企业经营亏损严重、区域经济每况愈下,被许多人视作‘走向没落的工业老区’。”富拉尔基区委书记谢广泉并不讳言这个区曾面临的发展瓶颈。
“富拉尔基区因企而建,因企而兴,全区要振兴发展必须重振老国企的雄风。”无数次反思和碰撞之后,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率先从两家老牌国企开始。
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航母”企业——中国一重率先吹响改革号角,痛下决心,向企业自身的顽瘴痼疾开刀。
中国一重董事长刘明忠说,这次改革从各级班子入手,重点治理干部慵懒散漫、效率低下的工作作风,畅通了干部向“下”的渠道。改革后,企业中层干部由320人缩减至190人,减少比例高达40%,公司管理人员占比降至6.5%,一线人员比例升至57.2%。
改革大大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2017年初,中国一重一举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2019年上半年,中国一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2.2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6.7%。
紧随中国一重的改革步伐,富拉尔基区的另一大型企业——东北特钢集团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也完成了历史性的嬗变:2017年公司的重整计划草案获得一次性表决通过,建龙集团正式入主北满特钢,成为实际控股人,北满特钢艰难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实质突破。
通过本次重整,建龙集团为北满特钢化解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和历史包袱,企业轻装上阵,重新焕发出活力:2018年实现主营收入41.7亿元,利润总额1.05亿元;今年一季度,又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8531万元,同比增长82%,利润总额1805万元,而去年同期却为-4907万元。
打破壁垒 发挥集聚效应
“一直以来富拉尔基区内的‘国字号’企业与地方企业各自为战,缺乏分工协作和技术交流,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合力,这种状况限制了全区产业的升级和整体规模的提升。”提及富拉尔基区域发展的短板,谢广泉说。
为改变当地企业间壁垒林立的状况,富拉尔基区从发展“吃配经济”入手,探索依托现有大企业,发展地方配套企业,打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界线,努力培育壮大专业化强的产业集群,使产业规模迅速膨胀。目前,富拉尔基区的配套企业达23户,其中9户企业与中国一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铸锻造、装配以及小型机加件等方面与中国一重开展合作,合同金额由2016年不足8000万元增加到近3亿元。
记者近日在齐齐哈尔富重传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看到,工人师傅们正在为钢铁厂加工配套设备,车间里一片忙碌生产的火热景象。作为富拉尔基区整机零部件产业的重点企业,这家企业主要为中国一重生产配套产品和核电加氢产品。
“现在加工的是为日照钢铁公司生产的工作辊轴承座,工人目前正在加班加点抢抓工期。”企业生产计划部部长盖玉林告诉记者,公司在给一重做配套过程中,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学习,逐渐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使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逐渐得到了全国其他大型企业的认可,如今企业生产的各种减速机、大型十字万向传动接轴和成套剪切设备等产品,已经销往全国7家钢铁公司。
创新发展 加速产业升级
在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的同时,富拉尔基区还特别注重将创新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自主创新,凝聚技术和人才,提升品牌竞争力,使产业在不断升级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核电常规岛整锻汽轮机低压转子是百万千瓦核电设备中的关键部件。为打破国外垄断,中国一重的技术人员克服了锻件重量超大、设备能力要求高、加热工艺复杂等挑战,独创了注流合浇600-700吨级超大钢锭制造技术,成功研制出了世界最大AP1000核电常规岛汽轮机整锻低压转子。
提起攻关过程,参与了当年24小时连续浇注会战的时任炼钢分厂厂长刘海澜眼眶湿润:“在这项新成果的研发中,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发展的主动权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伴随着创新发展,产业升级也在不断加速。700轧机建设项目是建龙北钢重要技改项目。建龙北钢党委书记王伟光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连铸坯可提高成材率0.23%,棒材成材率提高4%,煤气消耗降低300立方米/吨,产量提升至4000吨/月。
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富拉尔基区依托制造业,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引进燕山大学成立技术研究院,充分利用院士、博士工作站及各类产业研究院和工作室等创新平台,柔性引进各类人才150余人。
今年32岁的李立民是建龙北钢从吉林省引进的人才,住进了区里安排的人才公寓。“人才公寓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作为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在这里能感受到关心和爱护,每天都能看到朝气蓬勃干事的人们和身边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统计显示,2018年,富拉尔基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比2016年增加117.4%和95.3%;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比2016年增加63亿元,彻底扭转了亏损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