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久前,《中国制造2025》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并由国务院正式公布。该规划提出了中国建设制造强国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也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规划明确指...
不久前,《中国制造2025》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并由国务院正式公布。该规划提出了中国建设制造强国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也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规划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下,“创新”和“创造”被广为提及。诚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动力;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也确为当务之急。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制造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高层次的制造,没有以过硬的“制造”作支撑,“创新”和“创造”只是空中楼阁。
那么,如何才算是过硬的“制造”?有这样一个例子值得我们深思。据统计,截至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究其原因,它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正是这种以“工匠精神”为根本的制造,保证了这些企业长盛不衰。
上世纪80年代初,天津“自行车大王”邢起富访日归来后就和笔者谈到,日式管理最值得学习的是一种“工匠精神”。其特点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不到99.9%精品,绝不交给下工序。
其实,“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厨师给梁惠王宰牛,哗哗作响、刀声豁豁,没有不和音律的。梁惠王问他解牛何以技精如斯,厨师回答说,我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19年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之处,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庖丁”的经验告诉后人,做任何事要心到、神到,就能达到极致、神化的境界。这就叫做“工匠精神”。
如今在有些人看来,互联网时代再提“工匠精神”已经落伍了。其实,把“工匠精神”视作落伍,本身就是一种落伍。很多时候我们不乏世界一流的设备和材质,但因缺少追求从精致到完美的“工匠精神”,导致我们缺少一流的产品。没有过硬的产品为依托,再好的“创新”、“创造”也难以被认可,甚至企业也终将被淘汰。
《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而没有“工匠精神”作支撑,强大的制造业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说“创新”和“创造”是发展的动力,那么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则应该是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