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是国家首批确定的重点产煤县之一,是长治市优质焦煤生产基地,一个典型的资源大县。就在这个资源大县,2009年其县城环境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却达364天,被中华环保联合会命名为“绿色名县”。
那么,一个高碳能源大县,是怎样实现低碳发展的呢?
控制源头优化产业升级 开发环保并重
长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沁源县委书记王玉圣的话掷地有声:“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要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放弃煤炭,而是要‘提升黑色’,让煤炭产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化之路。”
他们坚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整顿生产秩序,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进而聚合为四大工业园区,调整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保护煤炭资源和生态环境。记者了解到,经过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后,去年,沁源县矿井数量大幅减少,由62座压减为31座,形成以民营企业为骨干的8个主体,生产能力净增1059万吨,资源利用率、机械化程度、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为培育低碳产业,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要求、不符合排污总量要求、不符合沁源县生态规划政策的项目,均不予批准。”沁源县委副书记、县长杨红旗说。
中间转化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资源回用
“利用废气余热发电,用煤矸石制砖或者发电。循环经济使工业废弃物实现转化,变废为宝。”说起循环经济,沁源县环保局局长张慧斌绘声绘色。
煤矸石、粉煤灰、废气等工业固体、气体废弃物是发展煤焦产业必然产生的 “副产品”。
如何有效利用这些 “副产品”?沁源县这样“解题”——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围绕煤炭的加工转化,稳步推进结构调整,变传统的 “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的线型工业结构为 “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工业结构,实施资源回用,最大限度地完成中间环节的碳转化,最终实现低碳排放。
沁新集团是沁源县的骨干龙头企业。该集团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巩固和延伸循环产业链。现在,沁新集团的主导产业已形成煤—洗精煤—煤矸石发电—刚玉冶炼磨料加工及粉煤灰建材的煤电材产业链、煤—洗精煤—焦化—余热发电—电石化工的煤电化产业链的循环经济产业格局。
中水回用是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措施,也是沁源县发展循环经济最为便捷的一条途径。该县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进行ISO14000体系认证,细化管理减排工作,在煤炭行业实施中水回用,推广清洁能源使用。目前,废水重复利用率达75%。
终端治理传播低碳理念 倡导绿色办公
2010年6月12日上午8时,在沁源县委、县政府综合办公楼前,记者发现停在院里的车辆比以往明显减少,县领导健步走进大门,几位干部职工有的骑自行车,有的骑电动车,有的步行……
这一天,是沁源县规定的“绿色出行日”。
要实现低碳发展,仅有工业项目的改造是不够的,还需在全社会树立 “绿色消费”的理念,形成“政府引导、公众参与、企业增效”的机制和氛围。日前,沁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2010年全县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深入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教育,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引导和带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
“高温天气,停开空调,大家很不适应,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强化机关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沁源县环保局管理科科长杨庆生说。
今年6月17日被定为沁源县“能源紧缺体验日”。当天,最高气温达31℃,该县各级公共机构,除信息机房等特殊场所外,停开办公区空调一天;停开公共场所(如门庭、走廊、卫生间等)照明一天;县城照明路灯、公园景观灯单排开灯或推迟一小时开启;各单位的建筑轮廓灯全部关闭。
如今,在沁源县各机关办公室,打印使用小号字,复印、打印纸双面利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开会时自带水杯等低碳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
低碳发展,沁源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