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欧美“双反”的轮番轰炸下,中国光伏总算跌跌撞撞地走完了它不平凡的2013年。回顾那段烽火连天的日子,得以绝处逢生,中国光伏不仅要感谢管理层启动国内应用市场...
在欧美“双反”的轮番轰炸下,中国光伏总算跌跌撞撞地走完了它不平凡的2013年。回顾那段烽火连天的日子,得以绝处逢生,中国光伏不仅要感谢管理层启动国内应用市场,及时施以援手;更不能忘怀,上游多晶硅产业率先发起“自卫反击”,对中欧最终达成“价格承诺”起到的战略牵制作用。
但这一切仍不足以使中国光伏高枕无忧。
不久前的“西方情人节”(2014年2月14日),继2011年11月第一次对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实施“双反”,并几乎切断了中国直接向美国出口这些产品的通道后,美国再一次发起了范围更广、火力更猛,目标锁定为所有中国输美晶体硅光伏产品的“双反”攻击……,果然,中国光伏的2014年不会安宁。
除了“双反”之外,新年伊始,最新的多晶硅进出口数据,也给中国光伏带来了新的烦恼。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刚刚出炉的统计数据发出警报,在去年底我国对进口自美韩多晶硅产品实施反倾销的前提下(上文提到的“自卫反击”),2014年1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却依然居高不下,甚至比2013年的月均值高出了11.1%。
不仅如此,在1月份我国进口的7471吨多晶硅中,以加工贸易等方式(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进口方式可申请免税)进口的4145吨,超过了一般贸易进口方式(不含“双反”需缴4%关税),占去了总进口量的55.5%,一反常态地高于“双反”前低于50%的平均水平。
如果用“宽宏大量”来解读中国以加工贸易进口方式,为海外多晶硅厂商留下了这扇半掩的门,那么,它却没能换来美国等一伙人的“知恩图报”。当美国一意孤行地发起二次“双反”时,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对等。
美国多晶硅“不回头”
其实,不对等的还不止这些。
2011年底-2012年初,受SolarWorld怂恿,经过一番所谓的调查、初裁程序后,美国最终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晶硅光伏电池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倾销关税,以及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此后,这一“双反”措施,贯穿了2013年始终。
没有人会乐于承受徒增30%以上的成本,却也不愿就此放弃美国,这一彼时位列世界第二大的光伏应用市场。
无奈之下,中国光伏选择在海外建厂,生产多晶硅电池、组件,再向美国出口,以避开“双反”关税。而另一个更为现成的办法是,“从我国台湾进口多晶硅电池,再于国内加工成组件出口美国。”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有了这个省事又相对低成本的办法,几乎就没人再去海外建厂了”。
2013年,我国生产出的2.5GW晶体硅光伏组件,就是通过这样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才最终艰难地进入了美国市场。
《证券日报》记者通过公开信息整理的2013年多晶硅产品进出口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22313吨多晶硅,其中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多晶硅有10834.12吨(依规应复出口)。
在此基础上,“虽然中国也向美国出口了2.5GW晶体硅光伏组件,但生产这些组件,却几乎没有消耗中国进口自美国的多晶硅。”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正如上述,囿于“双反”,2013年中国出口美国的2.5GW组件几乎全部采用我国台湾晶体硅光伏电池生产。
但业界皆知,我国台湾并无多晶硅,也就是说,我国台湾用以生产这些电池的多晶硅,要么从内地获取,要么从海外进口。
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我国向各国家地区出口的多晶硅产品(多晶硅、硅锭、硅片等)总量仅仅40.9吨。以每瓦电池组件耗用6克多晶硅计算,2.5GW电池组件需约15000吨多晶硅。可见,我国台湾所产电池的原料,基本不是来自内地,即没有消耗中国大陆进口自美国的多晶硅。
那么,从美国进口的多晶硅去哪儿了?可以推测,绝大多数以进料加工方式(可免税进口原料,成品出口任一海外市场)进口的多晶硅,被制作成电池或组件,销往了美国以外的其它海外市场,毕竟,去年中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组件总量达到了16GW之多。
高举公平贸易旗帜的美国,在其国内晶体硅光伏制造业衰弱,无从消纳5年产50000多吨的多晶硅时,一手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占领中国市场,另一手却拒绝中国以这些多晶硅生产出的光伏产品返销美国市场。
而助长这种不对等贸易往来的“元凶”,正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特有的那项加工贸易政策。
不对等的贸易往来
在中国光伏以晶体硅电池为主导的十多年里,国际贸易往来中的不对等始终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从中国海关提供的2013年多晶硅进口和组件出口数据看,我国进口多晶硅和返销光伏产品就存在严重的不对等。
以2013年合计占中国进口多晶硅总量86.9%的德、美、韩三国为例。这些国家均具有庞大的多晶硅产能,但由于自身光伏制造业的没落,或几乎没有光伏制造业,其多晶硅产业则主要依赖中国市场。
2013年,中国从德国进口多晶硅26122吨,占总进口量32.4%。虽然这些多晶硅足可以加工成4GW电池组件,但由于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制裁,即便在中欧双方政府努力下,成功以“价格承诺”方式和解,中国全年返销德国的组件也只有可怜的753MW,不足正常年份的四分之一,返销率只有19%。而即使算上全欧盟的出口量,也只有4.5GW,不足正常年份的三分之一。至此,中国光伏在欧盟市场的占有率从正常年份的80%以上,下降到不足40%。
此外,韩国几乎没有光伏制造业,光伏应用市场很小,其所生产的多晶硅主要依靠出口。2013年,韩国向中国出口了21631吨多晶硅,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6.8%,可加工成3.9GW晶体硅电池组件,但中国返销韩国的光伏组件只有109MW,返销率更是少得可怜,仅仅2.8%!
较德国韩国更甚,上文提及的美国在2013年共出口到中国22313吨多晶硅,占我国总进口量27.7%,可加工成3.9GW晶体硅电池组件。但由于美对中国光伏的“双反”制裁,美国进口到中国的多晶硅加工成电池组件的返销率几乎为零!
全盘来看,在2013年我国进口的8万多吨多晶硅中,只有34%的部分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其他三分之二均为加工贸易等免税方式,按4%的关税计算,国家为此减免的关税达到2.43亿元人民币(6.2134, 0.0040, 0.06%)!
被利用的“加工贸易”
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国家可以对中国的多晶硅反倾销视若罔闻?
在距离立案调查约一年后的2013年7月18日,我国商务部发布了对美韩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初裁结果,认定自美国进口多晶硅的倾销幅度为53.3%至57%,自韩国进口的倾销幅度为2.4%至48.7%。
而恰是从去年7月起,我国从海外进口多晶硅的数据也随之发生了微妙却又十分显著的变化。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反倾销初裁后的2013年8月份、9月份,我国以加工贸易等方式进口多晶硅所占比例接近80%,其中9月份自美国进口多晶硅中,按加工贸易方式占比竟高达99.2%。
某光伏企业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反倾销调查前,以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的多晶硅一般低于总量的50%”。那么,这一数字为什么会在反倾销初裁公布后的8月、9月急速攀升至80%以上的水平呢?
奥秘在于,我国进口自美韩的多晶硅,于初裁公布的7月18日起便必须缴纳“临时反倾销保证金”,到2014年1月21日终裁结果公布,开始正式缴纳反倾销税;但与此同时,“若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则这些多晶硅产品连正常的关税都可以减免,更无需缴纳保证金和反倾销税。”该光伏企业人士向记者坦言。
所谓加工贸易进口,包括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保税区仓库进出境货物、保税区仓储转口贸易等几种方式。改革开放之初,为增加就业机会、繁荣地方经济,特别是推动出口创汇,中国开创了这种可申请免除关税,同时惠及国外委托、国内承接双方的国际贸易方式。
简而言之,来料也好,进料也罢,只要进口“面粉”生产出的“馒头”可以出口,这些“面粉”便无需缴税。在上述企业人士看来,“针对多晶硅进口,则只要加工贸易这一‘后门’存在,反倾销措施便形同虚设”。
必须承认,即便加工贸易进口,特别是在来料加工中,作为承接方的国内企业往往只能创造相对微薄的劳动价值,但时至今日,其仍然在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升多产业制造能力、技术水平等贡献着力量。
“但它毕竟只能作为中国市场初级阶段的一个过客,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代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不能为中国占领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国际市场。这显然是政策制定和调整的大好时机。”某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如今,这项曾功勋卓著的贸易政策正在被居心叵测之徒所利用,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原料加工成光伏产品出口显然已经失去的政策的原动力。
不过,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市场如战场,关键在政府决策部门的智慧,把自己定位在为我国广大的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人们需要反思,中国如何才能由贸易大国发展为贸易强国,而市场的博弈是技术、资本、营销的博弈,说到底是国家之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