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10月5日文章,原题:经济转轨即将到来? 日中岛屿争端继续发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警告称,两国争端升级可能危及全球经济。对日中来说,经济方面的后果不可避免,日本驻华公司被迫停业,并在最近爆发的紧张中遭受财产损失。自从中国的抗议停止以来,一连串报道显示争端的影响正逐渐变得实实在在。
日中航班乘客数量骤减,两国间至少一条航线因为乘客不足而被取消。9月19日,日本贸易会称中国“放慢”对从日本进口商品的通关。而在9月27日,与北京同样存在领土争端的菲律宾的一名高级贸易官员宣布,正与15家有意把制造业搬离中国的日本企业谈判。本周,有消息称,丰田汽车公司的关键轮胎供应商将缩减其在中国的扩张,声称从马来西亚供应中国市场同样便利。
不过,上述转变并非都与岛屿争端有关,更多的长期结构性转轨也在进行。最主要的是预计到2015年底,中国与东盟将完成自由贸易协定。届时,东盟国家出口中国平均关税约为0.1%。这就有利于日本企业将部分投资转移到这些政治风险较低的经济体。比如,将在越南河内附近生产的产品运往中国广东,比直接在中国北方和中部生产然后运往南方要更便宜。
日本投资离开中国的另一个因素是工资和生产成本的上升。除日企外,也有其他国家的企业开始把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和菲律宾均因此受益。拿菲律宾来说,今年日本第二大造船企业常石集团在菲开设了一座船坞;日本对菲的投资去年增加逾30%。现在,日本在亚洲的投资将近一半流向东盟国家。
日本企业长期在中国面临不受欢迎的问题,而且当地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而随着许多东盟国家的国内市场逐步扩大,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印度尼西亚,预计几年后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的完成将是解决日本问题的绝佳途径。
不过,这种进程能走多远、多快仍存在局限性。中国不仅是制造业中心,而且日益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销售市场。日本企业无法放弃如此重要的市场。此外,中国拥有顶级物流和运输基础设施,让驻华企业接入地区和全球供应链。一些东盟国家虽然在着力缩小差距,但目前仍落后位于北面的邻国。(作者詹姆斯・帕克,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