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近一段时间,实现扭亏为盈的昌河汽车罢工事件,异常热闹,跟方舟子怀疑韩寒有人代笔同样掀起一波巨大的风浪。如此,这场突如其来的罢工风波,将长安汽车和昌河汽车,推到了舆论的风头浪尖...
最近一段时间,实现扭亏为盈的昌河汽车罢工事件,异常热闹,跟方舟子怀疑韩寒有人代笔同样掀起一波巨大的风浪。如此,这场突如其来的罢工风波,将长安汽车和昌河汽车,推到了舆论的风头浪尖。
长安重组昌河遇挫政府介入化解
据有关媒体报道,因为长安汽车欲将昌河汽车旗下昌河铃木的轿车合资企业生产资质,转移给长安集团内部的其他企业。消息传出后,遭到了数千名昌河铃木职工的反对,并以聚集、围堵大楼等方式进行对抗。
事发后,在国家发改委的介入下,长安汽车、昌河汽车和景德镇市政府三方展开了磋商。最终,长安汽车作出让步,同意保留昌河铃木的生产资质、生产基地和品牌不变。这才化解了这场冲突。
国内企业重组累疾颇深兼并重组是"长跑"不是"冲刺"
这一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国内大型企业在谋求转型升级兼并重组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矛盾。表面上看,此次罢工是因生产资质的转移而生。但实际上,在此之前,长安汽车和昌河汽车之间已积累了不少矛盾。归根究底,就是重组整合后非但没产生1 +1>2的效果,反而"后母"与"养子"的恩怨愈演愈烈。此次的罢工,只不过是两者多年恩怨的一次集中暴发罢了。
全球五金网小编认为,兼并重组是一个长跑项目,转型调整绝非一日就可完成。企业结构调整需遵循循序渐进、螺旋式盘升这一"自然、健康"的规律。若以冲刺100米的速度飞跃式发展,必定状况迭起、漏洞百出。
五金企业谋求转型重组多思量
全球五金网小编认为,当前,在转型调整成为众多企业发展关键词的背景下,国内企业间兼并重组正风起云涌,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而对于五金行业,史丹利、凯能等国外知名品牌一直盘占高端市场,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中国五金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五金企业谋求转型性升级进行重组也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工商纷纷以不同的方式来促进中国五金总体竞争实力的增强,但是从运作的整体情况来看,有的企业也并没有达到的强强更强的1+1>2的理想效果。如此而来,五金企业谋求转型、整合重组,还需多思量。
昌河罢工事件拉警报五金企业多学习
昌河事件只是中国企业整合大幕中的一件小事,小编在这里无意去分析各方利益势力的对与错。此次昌河罢工事件拉警报,也望五金企业引以为戒,全球五金网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两点:
1,五金企业莫"前怕狼后怕虎" 勇于担当重组新挑战
长安整合昌河遇阻,不应成为其他企业的拦路虎,而应该成为努力推进重组的经验参照。这是大势所趋,徐留平带领长安走到了前头,早过河的脚早干。
由于前几年中国车市暴涨,强弱车企均能风光生存,列为汽车产业十大规划最重要的推进兼并重组政策,显得有气无力,而从去年开始车市急转而下,自主品牌困难陡增,未来若干年,中国车企兼并重组或将提速。因此,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的重组将迎来真正的挑战。
央企、地方国企是兼并重组的主体,文化、管理融合对任何人都是棘手的问题,被兼并的企业员工权益如何保障?如何成为"一家人"?这些将不能停留在旧有的思维上。而中国社会无论企业员工还是社会群众,对于自己权益的意识和争取,是空前的,政府又生怕闹出事来,这对兼并后的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
2,加强"母子"感情,注重文化、软管理的融合
文化、软管理的融合,不能流于嘴上。这是企业兼并重组后需要彻彻底底下大功夫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重组失败起因就在此。
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文化实体,企业重组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它更是一种文化行为。企业重组表面上看是有形资产的重新配置,而本质上它涉及人们的利益以及人们对利益变动作出的各种价值取舍。这些利益取舍行为是深受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所影响。资产重组的过程伴随大量的文化碰撞和磨合,企业重组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企业文化的重新整合。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重组中的文化整合,并有意识地塑造一种理想的企业文化模式。
中国的企业要走向世界,就要经历这样的成长过程。正从传统意义上的工具行业转向时尚行业的五金企业要肩负起当代企业的历史责任,谋求转型升级,应当合理调配资源,更要注意方式方法。毕竟,国际上的大型集团都是在不断整合中成长起来的,而总是在利益博弈中内耗的企业,恐怕最终损害的只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