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条从国外引进并一举投产成功的制砖线项目至今已经过去25年了。在1984年,全国就只有一条线;现在全国已经有三千条以上这样的或比当时那条线 更先进得多的生产线。如何评价当时的佛陶公司这一举措带来的大功绩都不为过。本来这一事件,那些陶瓷协会、媒体抓住这一时机以引进投产多少周年的名义搞一 些论坛、活动是很好的,但是没有人去搞,也算是行业的憾事。然而,我在过去的许多场合对此举的定位是中国陶瓷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在编写中国陶瓷发 展史时要记入史册的,中国陶瓷有今天的格局是从那时开始的。
25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依靠自主力量生产出大规格(长宽在0.9×1.8(米)以上)、薄(厚度在6毫米以下)的陶瓷板以及投入50%以上的 煤渣、抛光砖废渣做出长宽在1.1×2.1米容量低至0.7的轻质板。其中解决了成套装备、配方、添加剂、工艺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攻关难题。2008年陶瓷 板材生产线的连续自动化生产成功,全国又是只有一条,状况和1984年十分相似,但我坚信其前景同样会像25年前的那条线一样,再过几年,十几年,全国全 世界会有几百、几千条生产线。其判断依据是什么?1、当代的人和科技进步已经掌握了工艺技术与装备的开发能力;2、一块800×800(毫米)规格的陶瓷 砖达40公斤以上,一块薄板一平方米才8~12公斤,性能相当但用料相差很多,就此节约资源一项(还不提及废渣利用)就有足够的理由用砖的薄型化去取替落 后的产品。总有一天,政府、社会会认识到板材的出现的重大意义,会用产业政策去支撑推动这一项目的发展。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列入一个课题,项目名称\'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产业化技术开发(编号2004BA321B),国家\'十一·五\'的 绿色制造支撑项目再次列入砖的薄型化。关键点是广东科达机电建立了一条中试线并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成套装备,广东蒙娜丽莎公司首先使用了第一条线并自主完成 了工艺技术开发。由此,板材的开发与产业化,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又一体现。
2009年,可以算作中国新型无机板材的生产线产业化的起始年。30年前做\'砖\',30年后做\'板\'。